懷著對“三農”的無限熱愛,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業技術員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鄉土專家”,先后獲得省市區榮譽20余項。他就是臺州市人大代表、臺州市農民高級技師協會副理事長、黃巖區東魁楊梅專業技術協會副會長黃金道。
幾十年來,黃金道的足跡踏遍了平田高山,掌握了東魁楊梅從育苗、嫁接、剪枝、病蟲害防治、采摘等技術,成為了有口皆碑的民間專家。
返鄉創業做大做優楊梅產業
“平田鄉山好水好,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水果種植。我想在這片土地上種出優質的楊梅,讓大家都能把黃巖的‘甜’吃進嘴里。”在福建工作了4年后,黃金道回到了平田鄉,開始了他的“甜蜜事業”。
黃金道創建的峰嶺楊梅合作社如今有150畝楊梅林,合作社成立初期,產業規模不大,產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加上交通不便、楊梅銷路不暢、價格低廉等諸多原因,導致村民對于種植楊梅缺乏信心,不愿意種植。
于是,黃金道白天就把自己關在果園里研究果樹,利用夜晚空閑間隙,挨家挨戶勸說村民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剛開始鄉親們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慢慢的大家看我干得好,給了他們一點信心后大家就積極配合了,合作社漸漸步入正軌。”黃金道說。
創業期間,黃金道不斷在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臺州電大等高校求學,學習果樹專業知識。一次次的“充電”讓他在專業理論及實踐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合作社也得到了發展。目前,峰嶺楊梅合作社種植東魁楊梅150畝,年產優質果30噸,被評為臺州鄉村振興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浙江農林大學實踐基地、浙江農藝師學院示范實訓基地。
履職盡責聯農帶農促增收
黃金道在自己創業有成的同時,也不忘反哺家鄉。在當選市人大代表后,他時刻謹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俯下身子為梅農謀發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黃金道廣泛開展調研,了解群眾的心聲,在市人代會上提出“關于要求給予政策支持促進西部鄉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的建議”“關于加強山海協作推動黃巖西部山區跨越式發展”等建議均得到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此外,黃金道還成立“青農人農業科技服務隊”,通過浙江省農科院實訓基地和臺州市農民學院教育實踐基地平臺,向村民推廣先進農業種植技術,免費提供種植技術咨詢和教學服務,累積服務、教學上萬人次。僅在我區,該服務隊就為南城街道、頭陀鎮、北洋鎮等果樹基地帶來3至5倍的產值增益,極大提升了當地果農種植積極性,推動了全區水果產業的發展。
黃金道從種植過程中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管理模式,總結出高山楊梅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五大問題和解決措施,并提出“上、中、下”管理理論。在他的科學指導下,平田高山羅幔楊梅品質不斷提升,售價也高于黃巖其他地區。科學種植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大家紛紛加入峰嶺楊梅合作社共同發展。
截至目前,平田鄉青龍崗村全村種植東魁楊梅3000多畝,每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黃金道帶領服務隊提供技術、植保等服務,有效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就業,實現務工人員年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
“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種楊梅就可以賺錢,還可以更好地照顧小孩。我家種了5畝楊梅,今年年收入超10萬元了,真的很感謝黃老師!”平田鄉青龍崗村村民老牟激動地說。
傾囊相授助力培育“新農人”
“我出生在農村,深知農業的辛苦和農民的不易。當年進入黃巖農業技術學校果樹專業學習,就是想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服務農業,幫助更多的農民增產增收。”黃金道表示,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把書本知識和農業實踐有機結合。“一方面,大量開展試驗示范研究,總結經驗,再向群眾推廣;另一方面,多看、多問、多學習,總結好經驗、好做法。所謂高手在民間,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也是我的老師。”
為進一步推廣種植經驗,黃金道還開辟了新陣地,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開展線上“楊梅控產技術”培訓,一對一解答梅農們的疑問。此外,他還積極聯系大學教授、技術專家,為平田鄉9個村的種植農民進行集中培訓。
“去弱留強,去密留疏;多剪內少剪外,多剪弱少剪強;枝條要順時針修剪,要保持內通外旺,來年果樹才能結出亮麗的果子。”“落果是因為結果期水分大,給楊梅套上羅幔可以有效防止落果和果蠅對楊梅的侵害。”在當地果農眼里,黃金道是技術高超、值得信賴的“楊梅專家”。對于自己的技術,黃金道也從不保留。不管到哪個地方做指導,他都會留下手機號碼,隨時為農戶答疑解惑。
“我既是‘老農人’,也是‘新農人’。現在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讓我覺得自己奮斗的事業特別有意義!”黃金道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