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方,每一段歷史時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回響。“三化十二制”就是黃巖在基層社會治理琴弦上奏響的一個時代音符。
如果說,初始階段,“三化十二制”還是規范村級組織管理和運行的一個標準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化十二制”向城鄉社會治理拓展,逐漸從“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發展為“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現在已成為基層興村治社的制勝法寶、金字招牌,成為了實現基層社會有效治理的“活力密碼”。
社會治理是一個大課題,也是宏大敘事。尤其在基層,如何把“三化十二制”的“村民自治法制化”迭代升級為“基層治理現代化”,這不僅是文字表述的變更,更是內涵與邏輯的深度變化,而這一切變化的成效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來檢驗。
那么,“基層治理現代化”怎么推進才有效?答案應該是以“八八戰略”的方法論為指導,系統謀劃基層治理方法,打造“全量融合”的黃巖模式,構建一套完整的基層治理體系。
二十年來,黃巖區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出臺了《村(社區)基層治理“三治融合”30條工作標準》,把“三治融合”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程,以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通過聯席會議、矛盾化解、道德引領、“最多跑一次”等四項制度,深入實施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設立巡回智慧法庭、農村法律顧問、道德評議團,推行道德誠信積分量化考評等做法,努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激發基層發展活力,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形態。
近年來,區委還在“智治”上下足功夫,做好“1+3+N”網格團隊與“141”基層治理體系的貫通協同,打造“智治永寧·網格治理”數字化場景應用,變革重塑黨建統領、平戰一體、高效協同、精密智控的新型網格形態,以“最小黨建單元、執行單元、智慧單元、承接單元、作戰單元”助力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事實證明,“黨建統領網格智治”在“七張問題清單”整改、災情防控、除險保安等工作中作用明顯,基本實現了“網格理事、就地了事”。北城后莊村依托村級治理“三化十二制”機制搭建了“善治后莊智慧平臺”,實現“黨員、代表手機上報事件——組長受理、流轉事件——反饋處理結果”的閉環處置流程,進一步提高了辦事效能。
黃巖區委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上的做法是:以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智治為要,將“三化十二制”與微網格管理深入融合,迭代升級“大網格·微治理”模式,織密建強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單元,創建具有黃巖辨識度的“黨建+社會治理”品牌,致力打造黨建統領、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質效。目前,黃巖黨建引領下的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全量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已經形成,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基層社會持續穩定。
當然,基層社會治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統打造和綿綿用力,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無論怎樣,我們多年來對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是值得的,成效也是顯著的。
星光不問趕路人,歷史屬于奮進者。時間刻印下我們前行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