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會不會消失?
為什么菜市場不會在中國消亡?
幾年過去了,為什么菜市場市場份額仍占據生鮮渠道的半壁江山?為什么我們身邊的菜市場不會在中國消亡呢?
菜市場自身的優勢帶來的顧客價值
菜市場與生鮮超市相比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實惠的價格,更豐富的商品。在商品品類方面,即使是一個大型的精品生鮮超市也遠小于一個菜市場的規模。面對中國復雜的做菜手法和多樣的配料需求,生鮮超市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一站式”購物體驗。
互聯網時代,菜市場也在智慧化!
因中國家庭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年輕人對菜市場的購物環境與體驗要求越來越高。不愿意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特意出門大老遠去“買菜”,更別說買個菜還得帶上一打把硬幣或者買一個“來歷不明”的“有機食品”。
對于這些痛點,通過速店農貿版智慧農貿系統的移動支付、線上商城、溯源體系、數字化管理等功能就能解決,因此許多菜市場也在不斷尋求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升級智慧菜市場。
[詳細]為什么菜市場在不斷減少?

第一個原因是經營不善。很多菜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顧客需求,久而久之,菜市場收不抵支,最終不得不關門調整。
第二個原因是超市和電商的沖擊。這幾年,大超市、大賣場四處擴張,生鮮電商快速發展,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在買菜時有了更多選擇,給菜市場形成分流效應。在年輕人較多的社區,附近菜市場的經營壓力不小。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政策影響。不少城市中心的菜市場地處黃金地段,加上占地面積普遍不小,往往身價不菲。一些地方政府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為了能在菜市場原址大搞開發建設,把菜市場拆除或是搬遷到偏僻的區域。
[詳細]菜市場為什么會消失?

在中國很多城市,一些傳統菜市場關了就關了,再無任何音訊。每隔一段時間,老菜場被改建或拆遷的新聞總會進入大眾的視野:
在北京,曾并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和朝內菜市場相繼關閉或遷移;
在天津,占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服務周圍數千人的長春道菜市場2014年被關停;
在杭州,陪伴了蕭山人近10年的小南門菜市場2016年關門停業;
在上海,2017年3月,知名的百年菜場唐家灣菜場正式與市民“說再見”……
[詳細]中國老齡化嚴重,而這類人正是菜市場的主流消費人群

據《2016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得出,從2005—2015年這10年時間,65歲及以上人口在逐年增加。到2015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1億人。
而這類人群,恰恰是菜市場購物的主流人群(基本都退休了,時間充裕)。一個至少十億級別的市場,能輕而易舉的被取代了嗎?很明顯,是不大可能的。
[詳細]能夠存活上千年的行當,不是一個互聯網就能輕易推翻的

縱使網購發展再好,菜市場也不會倒閉!為什么?俗話說的好,貓有貓道狗有狗道,能夠存活上千年的行當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發財的門道。
說實在話,你要想知道什么菜賣得好,周邊的人、甚至是這個地區的人喜歡吃哪些蔬菜,你就去菜市場轉一圈準沒錯。賣菜的小攤小販,別看他們可能沒什么文化,但是在這一行的把握消費者喜好上,絕對比那些電商大佬的大數據分析出來的靠譜得多。
電商也好、實體也罷,說白了就是賣貨的渠道。既然是渠道,那就應該相輔相成的賣貨,把貨更多的賣出去才是王道。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