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坑”有多深?
公攤面積取消,可能性有多大?
假設一:直接取消公攤
取消公攤,房價必然上漲。對于開發商來說,付出的成本沒有變,在保證一定利潤的前提下,當然還得賣原來的總價,那唯有提高單價,讓總價達到200萬。
有什么變化嗎?少有的變化就是單價高了,對于購房者來說,唯有房本上的面積少了。這樣的取消公攤沒有任何意義。
假設二:政府讓利于民
有人說政府可以限價啊,取消公攤面積后,價格仍然限在2萬。那開發商肯定不愿意,當下房地產行業利潤率也就10%左右,直接取消公攤面積,相當于成本上升25%,虧本的生意肯定沒人愿意做。
還有一種辦法,把地價降低25%,公共面積不計入土拍面積。按理來說,少25%的收益,一座城市是能夠承受的,至少還有75%在支撐,而且有支柱產品稅收做補充,影響不大。
[詳細]
關于公攤,小心陷入這些誤區
1、公攤并非越小越好
對于公攤而言,如果面積太小,則公共空間,例如樓梯、大堂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此,公攤面積越少對于個人來說,則是好事。對于整體而言,則在美觀和居住舒適度上有一定的影響。
2、高得房率≠公攤面積少
目前,由于建筑設計的提升,不少戶型中都有了贈送的空間,無論是地下室、陽臺還是飄窗,很多開發商會將贈送面積算入到套內面積計算,由此計算對于公攤來說,面積不光一點都沒減少,相反卻能獲得很高的得房率。為此,高得房率≠公攤面積少。
3、零公攤都是在騙人
零公攤并不是沒有公攤,而是開發商通過大面積贈送,填補公攤面積。而需要注意的是,贈送面積不寫入產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詳細]為什么公攤面積保留到現在?

公攤面積常引發糾紛,為什么還是保留了下來?首先,保留公攤面積符合開發商的利益。有業內人士指出,公攤面積的計算一般都是各地自己決定,一些開發商在計算公攤面積的時候不是以一個公允的規則來計價,而是利用這個灰色地帶,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物業費、取暖費長期看都會上漲,保留公攤面積符合收取物業費、暖氣費等相關費用的機構或組織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也樂于維持現狀。這些年國內房價不斷上漲,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房價調控政策,房價管不好,是要被約談的,可能影響仕途。
[詳細]是否應該為公攤支付取暖費?
目前,取暖費、物業費等都是按建筑面積來計算的。也就是說,購房者不僅要為房子里的實際取暖面積交錢,還要為電梯、管道、樓梯、設備間、門廳、地下室和門口的警衛室交取暖費。
對此,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建議,每年公布的價格都應該告訴大家是怎么測算的。公布的每平米多少錢,是包括公攤的產權證的全部建筑面積,還是不包括。如果價格構成透明,公攤是否算入,不是根本的問題,關鍵還是要科學、透明。
[詳細]中國獨有的“奇葩”房產制度
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住房面積都是按照套內面積進行計算,也就是你房產證上寫的是100平米,你房內的使用面積就會有100平米。
但是中國卻不一樣,中國有一個奇葩的公攤制度,當你的公攤系數為30%的時候,你房內的面積只有70平米。
中國官方從來沒有給予公攤一個明確的法律規定,現行國家標準甚至還沒有“公攤建筑面積”和“公攤系數”這二個術語,只有住建部和一些地方政府文件能看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