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見過最大的楊梅!像深紫色的乒乓球,咬下去咪道些!”6月20日,在黃巖東魁楊梅母樹文化園,臺州市海外傳播官卡山(KASHAN KHAN)對著直播鏡頭,指尖滴落的紫紅果汁在陽光下晶瑩剔透。
當天,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2025科技下鄉暨黃巖東魁楊梅季活動啟幕,這場以“天下東魁出黃巖”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拉開了楊梅采摘季的序幕,更展現著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黃巖,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優質楊梅之鄉”,承載著東魁楊梅的始祖傳奇。如今,黃巖6.1萬畝楊梅林覆蓋90%的鄉鎮,年產量4.4萬噸,創造5億元產值,每一顆果實都續寫著“天下東魁出黃巖”的佳話。而支撐起這份榮耀的,正是得益于現代農業科技的賦能。
漫步黃巖楊梅園,8.4萬株身披白色羅幔的楊梅樹蔚為壯觀。這項黃巖獨創的“羅幔栽培技術”,以物理屏障實現98%的防蠅蟲效果,杜絕農藥殘留,讓楊梅在純凈環境中生長。更令人驚嘆的是,傳統羅幔正加速升級為智能大棚——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強度,數據自動上傳云端,種植戶通過手機即可遠程調控,讓“看天吃飯”的古老農業,變身精準高效的“數字種田”。
與果園里的熱鬧相映成趣,東魁楊梅博覽館內的學術報告會同樣火熱。南京農業大學房經貴教授分享《楊梅種質資源調查與精準識別技術》,浙江大學黃澤銘博士揭秘《楊梅共生基因鑒定與功能》,浙江省農科院梁森苗研究員解讀《極端天氣下的病害防控關鍵技術》……從基因測序到病害防治,專家們帶來的“科技大禮包”,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依托中國楊梅科創中心,黃巖推動“揭榜掛帥”項目落地,產學研深度融合讓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我們的大棚楊梅早被搶購一空,要繼續擴大大棚種植面積!”院橋蘇樓家庭農場負責人王衛明的喜悅溢于言表。區農業農村局果樹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劉高平補充道:“通過設施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我們不僅提升了楊梅品質,更實現了從經驗種植到數據驅動的跨越。”
科技賦能之下,楊梅的故事正從枝頭延伸至全產業鏈。在楊梅市集,橘鄉雅苑文創公司的展位前人頭攢動。琥珀色的楊梅酒散發醇香,葉脈清晰的楊梅絹扇古樸雅致,就連果核也被打磨成精美的書簽。“我們要讓楊梅從季節性鮮果,變成365天可見的生活美學。”橘鄉雅苑文創公司總經理章慧玲道出產業鏈延伸的勃勃雄心。從鮮果到深加工,從美食到文創,黃巖正以“楊梅+”模式推動產業融合,藥山楊梅歡樂跑、“江來小匠”親子研學等活動,讓游客既能體驗采摘樂趣,又能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共富路上,楊梅更是“甜蜜擔當”。黃巖城發集團聯合西部“六鄉一鎮”成立長潭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入區塊鏈技術搭建全鏈條數字化溯源體系。每顆楊梅都有專屬“數字身份證”,從枝頭到舌尖全程可追溯,不僅保障品質,更提升了品牌附加值。“采摘季優先雇傭低收入人群,日薪300元,還與果農簽訂保價收購協議。”長潭湖農業生態總經理陳軍介紹,如今,黃巖楊梅的訂單還遠銷迪拜,真正實現了“小楊梅、大產業、共富裕”。
當海外主播卡山對著鏡頭展示果農粗糙卻捧著楊梅的雙手時,直播間彈幕刷屏:“這就是中國鄉村的甜蜜事業!”這個夏天,不妨走進黃巖,親手摘下一顆飽含匠心的東魁楊梅,品味跨越200年的“共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