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句流傳甚廣、老幼皆知的詩出自《周南·關雎》,為二千五百年前《詩經》全集的卷首詩。雎鳩為水鳥名,又名王雎!稜栄拧め岠B》曰:“雎鳩,王雎!睗h揚雄《羽獵賦》亦云:“王雎關關,鴻雁嚶嚶!币蚱漕^頂?shù)墓谟,讓雎鳩看起來頗具王者的氣度與風范,所以稱其為王雎。另據今人考證,古時所稱的雎鳩應為現(xiàn)在的鳳頭鵬鹛,它不但能體現(xiàn)雎鳩的各種特征,而且鳴聲更與“關關”“雎鳩”的讀音極為相似,古人常根據鳴聲給鳥類取名,如鵲、鴉、布谷等。
微雨浸潤,春意闌珊;水陌交橫,四野寂靜。忽從河岸近處的荇菜叢中傳來“關關,關關”的鳥鳴聲,細碎含蓄,像是捏著嗓子,怕人(鳥)聽見又怕人(鳥)聽不見。未幾,遠處薄霧間便響起了“雎鳩,雎鳩”的應和聲,清麗明快,頗有些一問一答“夫唱婦隨”的味道。這鳴叫在空氣中盤旋,在河洲上繚繞,一開始便不再停歇,高高低低裊裊婷婷,像極了人們賦予雎鳩的千百年來愛戀相知的形象。
“鶯”“燕”作為鳥類,在唐詩宋詞里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且多為褒義的美好的春天的寓意,至于它們的鳴叫如黃鶯百囀、燕子啁啾就更不消說了,大都耳熟能詳。相比,杜鵑鳥和鷓鴣這兩種同樣能代表春天的鳥類,在詩句中所占比例就相對較少,且表達的意思還以傷心和惆悵居多。譬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杜宇幾聲煙靄外,相思只在蜀山陰”“家近尚無鴻雁信,客愁復有鷓鴣啼”“何窮此心興,時復鷓鴣聲”等等。
杜鵑鳥又名杜宇、布谷、子規(guī)、望帝等。此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jié),它就悲鳴起來,仿佛是在喊:“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傳說歸傳說,杜鵑鳥的鳴聲還是很有特色的,不管清晨還是半夜,你躺在床上,耳邊便傳來了“布谷,布谷”的古老聲韻。不知道它是在山尖,還是谷里,抑或田野或枝頭。鳴叫聲空曠遼遠,縹緲不定,沿著風緩緩地穿越過來,半醒半睡間勾起了你心中的歷歷往事。
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有“鷓鴣聲住,杜鵑聲切”的句子。這里有兩重意思,一是“杜鵑啼,春乃歸”之意,二是杜鵑鳥的鳴叫比較急切,聲音像喊號子般急促又綿長,一叫便一晌,所以謂之“聲切”。鷓鴣卻不同,每年三四月間是其求偶期,所以其間的鳴叫聲最熱烈,過了這時節(jié),便很少聽到了。所以謂之“聲住”!案鹿靖,嘎咕嘎”“咕嘎咕,咕嘎咕”是雌雄鷓鴣的標準鳴聲,有點像母雞叫喚,但音質柔和,聲調多變,讓人(鳥)捉摸不透。它一般站立枝頭,像將軍一樣昂首開啼,叫兩聲后便停下,期待回應,然后又叫兩聲,如此循環(huán)往復,猶如正在試唱的一段曲子。
春夏之交,天地間的鳥兒更多了起來。繡眼、斑鳩、烏鶇、畫眉、百靈、蠟嘴……林林總總,嘰嘰喳喳,鳴于山間、鄉(xiāng)里,甚而都市。它們的鳴聲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如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提醒我們遠離喧囂,回歸自然。誠然,讓我們汲半瓶露珠,拾一串鳥鳴吧,用安靜的心去品凡間萬象,去觀宇宙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