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我區堅持以“千萬工程”為牽引,融合推進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持續縮小“三大差距”,推動“美好藍圖”成就“共富版圖”。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當前,如何創新鄉村發展模式和運營機制,激活生態資源潛力,壯大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課題。即日起,本報推出“聚力鄉村振興成就‘共富版圖’”專欄,記者深入鄉村,聚焦各地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創新探索與成功經驗,凝聚起全社會關注鄉村、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共同繪就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壯美畫卷。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沙埠鎮佛嶺水庫旁的橫溪村熱鬧非凡。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漫步于整潔的村道,或駐足于水上棧道拍照打卡,或騎行于環庫綠道,盡情享受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
近年來,橫溪村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產業興旺與和美鄉村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環境改變:從臟亂差到美麗宜居
清晨,薄霧如紗,緩緩從佛嶺水庫升起,將沙埠鎮橫溪村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陽光穿透霧氣,灑向大地,寧靜的村莊逐漸顯現,與水中的杉樹、遠處的青山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水墨畫卷在晨光中徐徐展開,勾勒出一幅“和美鄉村”的生動圖景。
然而,誰能想到,如今的詩意棲居地,昔日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過去的橫溪村,道路泥濘、房屋破舊,基礎設施落后,村民生活多有不便。和很多山區一樣,“大變樣”前的橫溪村一度是“臟亂差”的代名詞。
“村莊的發展一度停滯,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橫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從宰說,“上世紀80年代,我們村從佛嶺水庫底搬到了半山腰。很長一段時間,這里交通十分閉塞,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村民的房屋幾乎都是矮房子,村子的經濟可想而知,年年都是‘集體經濟薄弱村’。”
彼時,年僅18歲的徐從宰,也和村里的年輕人一樣去外地闖蕩。經過多年的發展,運輸行業經營得有聲有色。“那時每年回家的機會也不是很多,有時回來小住一下就回去了,就跟在外的游子一樣,對家鄉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了。”徐從宰直言不諱。
2012年,村里的“老書記”找到徐從宰,希望他能回到家鄉,用年輕人敢闖敢拼的那股勁,帶領村莊闖出一片天地。接過重任,他將生意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回到了家鄉。2013年,村委會換屆選舉后,他成了村里的“帶頭人”。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沙埠鎮投資1320萬元著手改造提升院岙線,建設“四好農村路”。橫溪村以此為契機,以美麗公路建設為抓手進行節點打造,開啟鋪就美好生活“幸福路”的征程。
“一開始工作開展得很艱辛,村民們不理解、不支持。我們就按‘黨員聯系戶’的形式,安排黨員到每家每戶不厭其煩地上門講政策,早上勸、晚上聊。”徐從宰說。隨著征地工作的有序推進,一條“幸福路”順利建成,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出行條件。
2016年,橫溪村借沙埠鎮建設慢生活休閑小鎮的契機,提出“慢游橫溪”的構想,著手打造環佛嶺水庫運動營基地。“我們借助已有的美麗公路,接連建成觀景平臺與棧道,引進省級白金民宿‘花語堂’以及黃巖長跑協會、自行車協會等多個運動組織,不斷完善‘休閑+運動’的藍圖。”徐從宰說。
數年間,近400米的水上棧道、2.4公里的佛嶺水庫綠道相繼建成,90多間房屋完成立面改造,村莊面貌大幅改觀。
因地制宜:順勢而為促鄉村振興
山明水秀,移步換景。橫溪村村容村貌“大變樣”后,其秀麗的景色吸引來了不少游客,特別是一些騎行愛好者來此,帶動村莊民宿、休閑旅游等項目的興盛。
“橫溪村背靠太湖山,面向佛嶺水庫,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徐從宰說,如何在佛嶺水庫生態紅線的“緊箍咒”下念好“致富經”,成為村“兩委”亟需解決的問題。
“多年前的一次安吉之旅,讓我深刻感受到山水之間的獨特魅力。同樣是農村,安吉以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和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鄉村振興之路。”徐從宰說,“我們這里也有如畫的山水風光,既然無法發展工業,那就聚焦農旅結合,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筑好巢引鳳來”。隨著村里環境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吸引了“花語堂”民宿主理人徐智蓮的目光。“當時臺州市區的中高端休閑民宿還是空白,這是個不錯的發展機遇。”徐智蓮說,于是,她租下了橫溪村面朝佛嶺水庫的一幢村建大樓,投資建設民宿。如此一來,“花語堂”也為村里帶來了每年7萬元的租金收入。
“‘花語堂’不能只是一個提供住宿和餐食的休憩小站,更應成為承載大家歡聲笑語和美好回憶的地方。”徐智蓮說,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秀麗風景,在傳統的旅游住宿基礎上,她還將業務拓展到草坪婚禮、同學會、生日派對、公司年會等團體活動,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如今,每逢周末時刻,客房總是爆滿,往往提前兩周才預訂得到。
景美了,村富了,但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帶領低收入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是橫溪村需要解答的新課題。
2022年,橫溪村“兩委”班子轉換思路,變“走出去”為“引進來”,利用周邊工藝品企業較多的優勢,積極對接沙埠商會和旭鼎工藝品黨支部,引入工藝品來料加工,建立“裕民坊”共富工坊,幫助村民實現再就業。
在“裕民坊”共富工坊,村民們一邊制作手工藝品,一邊談天說地。“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現在不一樣了,我們一邊聊天一邊做手工,還能賺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橫溪村村民項春嶺說。
“目前,共富工坊共吸納60歲以上村民20余人,人均月增收1000元—1500元。”徐從宰說。共富工坊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還讓老年群體實現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工坊的運營凝聚了鄉村發展的合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家門口”就業,村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業態創新:多元發展助鄉村騰飛
春風拂面,佛嶺水庫畔的埠里咖啡人頭攢動,游客們或悠閑地聽著音樂、品著咖啡,或圍爐煮茶、享受野餐露營的樂趣。此外,游客在這里還可以體驗自行車賽、機車環庫游等充滿活力的運動項目。
“這里環境優美,我們打造了以‘機車運動、逃離城市、青年社交’為主題的城郊村咖,在這里不僅能品嘗咖啡,更是情感交流的溫馨空間。”埠里咖啡負責人張敏挺介紹,“過去,游客來到這里只能拍拍照,停留的時間很短。現在,游客們可以在這兒呆上一整天。”
如今,在橫溪村,蜿蜒的水上棧道,讓游客能夠悠然欣賞湖光山色;埠里咖啡,為游客提供了一方愜意天地;花語堂、和美居、溪望等民宿,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村生活的質樸與溫暖。
“我們這里有佛嶺水庫、環庫綠道等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如果能讓他們多停留幾天,不僅能帶動村里住宿、餐飲生意,村民們自產的土特產也能賣得更好。我真心希望游客們能在這里慢下來,感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同時也為村莊帶來更多活力。”徐智蓮說。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吸引力,讓游客不僅愿意來,更愿意留下來?橫溪村再次邁出新的步伐。“依托佛嶺水庫優美的自然風光,我們正全力打造一個集生態休閑與趣味體驗于一體的露營基地。基地規劃了萌寵隧道樂園、農事體驗中心、屋頂咖啡以及多功能活動空間等特色項目,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休閑選擇。”徐從宰說。
此外,橫溪村將以生態為底色,依托龍潭獨特的自然風貌,巧妙融合現代設計理念,通過游步道、觀景平臺等設施的有機嵌入,打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龍潭風景區,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生態體驗。
來自臺州科技職業學院的教師周暢作為市第十三批農村工作指導員(第一書記),被選派至橫溪村,全程跟進村里多個項目的設計、構思與實施,助力鄉村發展邁上新臺階。“來到橫溪村后,我深入了解了鄉村的發展歷程,深刻認識到只有做強生態產業,打造‘造血型’增收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村民才能真正實現增收致富。”周暢說。
“新的業態能讓鄉村變成旅游‘目的地’,不僅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還為村莊帶來了多重經濟效益。”徐從宰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