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政之本也。”
清正廉潔,是融入共產黨人血脈之中的不變本色,也是共產黨人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回望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清正廉潔作為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政治操守,始終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連接在一起。
清廉,是橘鄉的重要底色。它是黃巖忠實踐行“八八戰略”、不斷深化自我革命縣域新實踐的重要抓手,更是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建設共同富裕區域標桿的重要保障。
時代出卷,我們答卷,人民閱卷。開啟新征程,特別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迫切需要全區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堅定“干事且干凈、干凈加干事”的勤廉追求,上下貫通、縱深推進清廉黃巖全領域建設,不斷鋪陳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新圖景。
繃緊“思想弦”,把好“信念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一個人戰勝不了自己,制度設計得再縝密,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名利誘惑是“渾水”,貪婪腐敗是“淤泥”,要想“清如許”,就必須堅定好理想信念這個“源頭活水”。越在基層,涉及到的民生事務就越多,越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利益輸送等問題。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常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謹防在“推杯換盞”中放松警惕。要心存敬畏心、手握戒律尺,扣好廉潔從政的每一顆“紐扣”,不為“渾水”所濁,不為“淤泥”所染,為老百姓做更多實事、解更多難題。
擰緊“螺絲釘”,把好“作風關”。古人云,“堤潰蟻穴,氣泄針芒”。這揭示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哲理,也是一些腐敗分子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犯下大錯、鋃鐺入獄,大多都是從忽視小事小節開始的。黃巖區委在迭代升級“三化十二制”的時候,始終都把“監督”放在“三化”中,通過建立“三村”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村級小微權力權責不清、程序不嚴、執行失范、監督薄弱等問題。我們要立足全市域推廣運用“三化十二制”新起點,秉承“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原則,切實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馳而不息地推動作風建設不松勁、不止步、再出發。
常敲“警示鐘”,把好“教育關”。為官三十多年,家中田產未增一分,還留下了“遇午,留客,款以蔥羹麥飯”的故事,南宋第一賢相杜范的故事在黃巖可謂家喻戶曉。近年來,黃巖持續深入挖掘廉潔文化因子,梳理具有代表意義、體現本土基因的廉潔歷史故事,不斷擦亮“橘鄉清風”品牌。然而,一篙松勁退千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我們要用好用活涵養清風的“正面鏡”和警示教育的“反面鏡”,督促黨員干部常存“敬畏心”,懂戒懼、守底線,倡導求真務實實干之風,淬煉為民服務職能本領,做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好干部。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讓我們以“馬不離鞍、韁不松手”的堅韌態度,全面涵養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黃巖實踐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不斷走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