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形勝列畫圖
據《省府舊志》載:“柏嘉山,在縣西三十五里茅畬莊,又名鳴山。山上有三峰聳峙,山下九溪瀠洄,望之宛如飛鳳!鼻宕种粲小而Q山詩》一首:
才入鳴山徑,山山列畫圖。
十年曾一到,故我即今吾。
細雨階初綠,春風燕已雛。
寄言桃李伴,梅子熟還無。
這首春游茅畬的山水詩,將風光秀麗,峰巒秀拔,林木蔥蔚的柏嘉山,猶如一幅山水長卷,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讓人回味無窮。
九溪,也叫茅畬溪,有兩大源頭,分別是山卡嶺和平田嶺,到達北洋康山入永寧江。根據舊志記載:“柏嘉山下諸溪凡九,故名九溪。”九條支流分別是:山卡嶺水、石豬坑水、西岙水、義和莊水、沙埠岙水、大澧岙水、西岑水、小澧岙水、平田嶺水。柏嘉山和這些淙淙溪流匯合而成的九溪,山水相依在茅畬境內,成就了畬川,成為古代黃巖七大宜居名川之一。
據茅畬《牟氏宗譜》載:“縣志云,茅斜在治南四十里,群山環繞,中有平原,先世誅茆(茅)墾壤,皆成膏腴,故名茅畬。”
北宋年間,有兩位蜀中飽學之士,名叫牟俸、馮公,他倆相約游歷到錢塘江,又南行到黃巖,先居住在新前牟村一帶,牟俸為弟弟季徐安家落戶后,又與馮公一起春游到茅畬,看到“山聳柏嘉圍吉地,水環九曲漾游魚”的山水形勝,流連忘返。于是,這對好兄弟就在這里一起住了一段時間,但牟俸和馮公都是有遠見卓識之輩,很有憂患意識,深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里說的“物莫能兩大”。
俗話說“一山容不得二虎”,于是兩個人又一起選擇了臨海涌泉,作為馮公安居樂業的地方。傳說茅畬的涌泉井,臨海的茅畬埠,就是為了紀念兩位兄弟的高山流水之情命名。只是,滄海桑田難為水,隨著物換星移,這口位于茅畬上街行宮后左側的古井,在改以卵石鋪就的荔枝街時,被蓋在水泥路下,實在可惜。這口古井的形狀,同我春節去臨海桃渚古城古街上的古井,十分相似。
二、人文蔚然畬川地
茅畬,因為古鎮畬川,所以又稱茅畬街為畬川街。古街南北走向,大約長200米,寬4米左右,卵石鋪地,古韻悠悠。腹地有大片的畬川平地,物產富饒,一直是古代樂清山民通過山卡嶺趕集的集市。后來茅畬街發展成東邊、下街、上街、西邊、上莊五個村莊。這五個村的村名通俗易懂,東邊村因在茅畬街東邊,下街村因在茅畬街的下街、上街村因在茅畬街的上街、西邊村因在茅畬街的西邊、上莊村因在茅畬街的上邊,五個村莊按照各自在茅畬街的位置而命名。說來也是巧合,這五個村莊的命名,同我以前寫的那篇《雞籠山下鑒洋湖》中的五個村名的由來很相似,它們圍繞著牛極山,分別起名為牛極、上岙、中岙、下岙、上春。
茅畬街兩側的各條小巷里面,集聚著北宋以來的各種古建筑群,雕檐畫棟,回廊曲水。從茅畬牟氏第一世祖牟俸開始,至今一千多年來,牟氏不斷繁衍壯大。從第三世牟企中宋元祐戊辰(1088)進士,到清光緒壬辰(1892)牟育中進士,牟氏家族出了7名進士,名人不計其數。
另外,據不完全統計,單是歷代建在茅畬的四合院、三透里等堂屋就有50多座。如建于下街村240號的豫親堂,蓄德堂、滋德堂、裕德堂、敦福堂、鐘澤堂等等。這些古建筑雖然歷經滄桑巨變,風雨侵蝕,但保存相對完整。每走進一個院子,這些古香古色的瓦、檐、梁、柱后面,都有一個令人向往的歷史人文故事。比如裕德堂,根據清乾隆《黃巖志》記載:“裕德堂,在茅畬下街,宋紹定五年牟氏建,牟子才書匾額。”
畬川舊有九溪書院,是元代學者牟楷的講學之處,根據《牟氏家譜》記載:“向西五楹,嘉靖丙辰重建!蹦部,號九溪,為理學家王柏的再傳弟子,著有《九經辨疑》、《河圖洛書說》。無獨有偶,在我工作所在地也有兩位鄉賢,其中一位以當地南城為號,他是明代被朝廷稱為“一鄉善士”的方山下村童悅,另一位是參與編制《永樂大典》的土嶼張羽,因為居住在委羽山南面,號羽南。牟楷、童悅、張羽,幾位先賢的姓名均以居住地為號,足見他們對家鄉這方山水喜愛。九溪書院民國時改成為茅畬小學?箲痖_始,中共黨組織負責人林泗齋任校長,聘請陳叔亮等來學校任教,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教育改革,輸送到抗日前線的進步青年不計其數。
現在,原茅畬小學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黃巖抗戰時期中共縣委舊址之一。現存的舊址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建,1924年重修,2002年6月政府出資大修,留有當年校舍23間,著名書法家陳叔亮的手書校訓,在校門口兩邊的墻壁上尤其醒目。每在“七一”前后,來這里參觀學習的各級各類團體無數,現在成了茅畬的紅色文化旅游基地。
三、宋韻綿長傳古今
在黃巖歷史上,茅畬的出名,另外源于一位抗元名將牟大昌,他和內侄牟天與,同杜丞相杜范的侄子杜滸一起,追隨文天祥抗元。由于臺州城知府楊必大背千秋罵名投降開城,元兵南下,直取溫黃平原,形勢萬分危急。牟大昌、牟天與叔侄分別招募義兵,在北洋矮山上會合,戰旗上寫:“大宋忠臣牟大昌、義兵今起應天祥。赤城已降于虜,黃山不愿為之氓。”這座山崗現在叫作將旗嶺。這支義軍在牟大昌、牟天與的率領下,開赴北城黃土嶺,與元兵短兵相接。一邊是所向披靡、士氣高漲的元軍,一邊是臨時招募的義兵,這無疑是以卵擊石。雖然他們視死如歸,畢竟寡不敵眾。最后牟大昌壯烈犧牲,牟天與殺出重圍,保存殘余人員隱藏茅畬山卡嶺,與樂清鮑叔廉一起繼續抗元。
元兵第二天趁勝追擊到茅畬街,殘殺牟大昌一家老少,合計30多人。后來,牟氏后裔將牟大昌等遺體合葬在大田山,元代黃巖名士茅畬大澧潘伯修題碑《宋忠臣牟北藜公之墓》,F在,經過茅畬新街可以看到牟大昌紀念處的指示牌。茅畬現有大眾里程農場、九子溪山莊、鳥山水庫、九溪云谷、多福山莊等旅游休閑場地,吸引外地游客的到來。
江南之地黃巖茅畬,作為黃巖宜居名川的發祥地之一,孕育出了許多經天緯地的茅畬人。他們在神州大地上,唱響了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歌聲遙遠回響,在九溪流淌的柏嘉山下回蕩,催人奮進。茅畬出口九溪之畔的水口石塔,如一位沉靜而剛毅的男子,凝視著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笑看云起云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