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三角科技志愿服務聯盟公布2024年度長三角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名單,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榜上有名。
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成立于1993年,如今有會員126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2人。他們是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科學技術戰線奮斗了一生;他們退而不休,開展調查研究,為推動我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他們自愿請纓披上“志愿”的綬帶,為群眾普及科學知識;他們發揮余熱,深入田間地頭,貼心服務“三農”。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科技之花,用行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
調查研究建言獻策
5月13日,2024年黃巖區“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民營養周活動啟動儀式舉行。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精心組織老醫務工作者開展免費義診,為市民測量血壓、檢測血糖,提醒大家注意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的發生等等。
每年的全國科普周活動、全國老科技工作者日活動中都有老科技工作者的身影。近五年來,共有450人次老科技工作者參與到科普宣傳活動中,發放各種科普書籍畫冊10萬多本。此外,在企業、各村文化禮堂組織專家開展專業知識科技講座100多場次,受眾達約7.2萬人次。
在做好服務大眾的同時,老科技工作者們還積極調研,為黨委政府獻計獻策。五年來,他們本著“發揮優勢,量力而行,務求實效”的原則,圍繞“創業富農、創新強區”戰略,針對我區經濟社會的熱點、難點和“三農”問題以及社情民意,深入實際積極開展調研活動,共撰寫建言獻策文章15篇。
屋頂光伏發電是新能源領域的新業態,能有效利用屋頂閑置空間,具有減少碳排放、降低用電成本等多重優勢。“學校是照明用電的大戶,學校屋頂是安裝光伏發電的良好場所!眳^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綜合組組長汪雄飛說,當時,國家正在大力宣傳低碳環保,鼓勵安裝光伏發電,使用太陽能。為此,綜合組的老科技工作者進行了調研,并形成了調研報告——《對學校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的建議》。
近年來,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綜合組寫的《對學校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施的建議》《關于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管理的調查及建議》《對黃巖“公交”營運的看法和建議》等3篇調研報告得到了區領導的批示,其中2篇被省老科協評為優秀“建言獻策”。
此外,老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發表的論文達500多篇,如鄭冬芳主任醫師《早期新生兒死亡原因分析》、辛學俊主任藥師《頭孢哌銅舒巴坦鈉不同給藥方案的療效和經濟學評價》、余繼華研究員《亞洲柑橘木虱的生物學研究進展及防治》、林福華高級教師《淺析特定語境下的語詞變異》等論文發表,涉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農林業、蓄牧業等領域,其中退休后發表論文達80多篇。
送醫送藥為民義診
10月20日,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組織老醫務工作者來到西城街道橫河村文化禮堂開展下鄉義診服務活動。
當天上午,16名老醫務工作者早早地來到橫河村,參與到場地布置中,活動現場擺放了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中醫科、婦科、骨科、眼科、外科、健康咨詢、血糖血壓檢測等指引牌,方便村民就診。義診中,老醫務工作者有條不紊,認真問診,根據群眾的實際情況給予治療建議。
“‘家門口’的義診活動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健康意識,還讓他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貼心的醫療服務。”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辛學俊說。
活動期間,老醫務工作者還通過與村民互加微信,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建立起了老醫務工作者和村民溝通的橋梁,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識,極大地滿足了村民個性化、多元化的醫療需求。
有了微信,村民治病有了方向,不少村民感嘆老科技工作者的幫助讓他們搭上了就診“順風車”!拔覀冇米约旱臅r間與村民交流,因為大家有著為他人排憂解難的心。在微信中,我們花幾分鐘的時間解答了他們的疑惑或者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就醫方向,避免村民因信息不對等來回跑醫院的麻煩!毙翆W俊說,“今后我們將不斷創新服務形式,為大家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村民蘇先生感慨地說:通過老科技工作者的幫助,我增加了對疾病的認識,知道要通過專業渠道了解醫學知識,減少盲從!
五年來,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堅持常態化下鄉義診,足跡遍及全區各鄉鎮街道,共下鄉送醫義診28場次,有699人次的醫護人員參加活動,為民義務診病,針灸治療,測量血糖、血壓等共計9847人次。此外,協會還將自編的《老年健康養生—200問》書籍免費發放給村民,共發放8000冊。
近日,為深入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識,提升公眾健康意識與素養,一場“乳腺癌防治”科普知識專題講座在上垟鄉西洋村文化禮堂舉行,老醫務工作者鄭冬芳主任醫師為中老年婦女們講授宮頸癌、乳腺癌的防治、臨床用藥安全知識以及飲食營養與健康等科普知識。
五年來,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開展“乳腺癌防治”科普知識專題講座27場次,受眾達2500余人,受到了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科技下鄉服務三農
近日,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和區農產品質量研究會圍繞2024年“提升全民科技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主題,組織開展甘薯產業發展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科普活動。
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農業組成員、區農產品質量研究會理事和專家組成員、甘薯種植戶等70余人,在上鄭鄉美豐村甘薯種植基地現場觀摩新型筑墩栽培和傳統筑壟栽培甘薯生長情況。
隨后,在村文化禮堂,由臺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何賢彪為大家授課。他分析了當前甘薯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根據山區特點,提出了甘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選用淀粉型品種。同時,他還表示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要施足有機肥,在甘薯莖基部腐爛病發生區要推廣種植浙薯38、浙薯255等抗病品種等。此外,何賢彪還提出推廣種植淀粉型品種,開展甘薯深加工,如生產綠豆面,開發甘薯休閑食品等,提高甘薯附加值,提高種植甘薯的經濟效益,增加山區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時下,正值蜜橘成熟上市的時節。位于新前街道東江村的陳明家庭農場迎來了蜜橘的豐收。“目前,‘本地早’的可溶性固形物達到12.6%,在同類橘子中含量較高。產量相比于去年提高了20%,其中優質果提高了15%!标惷骷彝マr場負責人陳明說。
幾年前,陳明家庭農場的露天橘園因有些區塊土壤呈酸性,導致地塊板結,影響蜜橘的質量和產量,區老科技工作者了解情況后,來到農場,對農場的土壤進行了檢測,并提出了解決方案!拔覀兘ㄗh他使用生物菌肥與有機肥,生物菌肥可以迅速改善微生物活性,而有機肥則提供持久的養分和改善土壤結構,兩者組合相得益彰,則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生態環境?梢园l揮兩者的優勢,達到更好的土壤改良效果!眳^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課題組負責人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土壤改良,陳明家庭農場的土壤的酸堿度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通過科研項目實施和專家指導,讓種植戶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樹立創新思維方式,運用現代數字農業精準施策新模式,從而減少次污染,降低種植成本,進一步提高果蔬的質量和產量!
一直以來,區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把服務“三農”作為重頭戲,多形式開展科技服務!稗r業組根據各自的專業技術特長和工作經驗,通過專題講座、技術培訓、田頭指導、科技咨詢等形式,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眳^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陶伯清說。五年來,老科技工作者深入農村實地調研指導30余次,500余人次參與,開展技術培訓16場次、報告會12場次,受訓人數30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