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引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關乎企業、地域甚至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議題。浙江部署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以來,推動全省數字經濟再提質、再升級,成為浙江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根據區領導要求,區委區政府咨詢委員會經濟發展組近期就我區如何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了專題調研與思考。課題組在認真分析我區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的基本情況及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礎上,提出了賦能傳統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打造算力產業生態圈、促進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引導數字企業跨越式發展、提升全社會數字創新意識等5方面建議意見。
一、我區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推動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戰略部署要求,緊扣“往高攀升、向新進軍、以融提效”三大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實現突破發展。
從數字產業化來看,2020-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3%增長至3.8%,全區規上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從0.95%提升至2.85%;全區數字經濟億元企業從1家增長至3家,且有多家潛力企業2024年有望突破億元,規上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營業收入達23.75億元。
從產業數字化來看,2020-2023年,全區新增省級未來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6家,尚有9家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培育企業;2023年全區網絡零售額增長至181.3億元,預計2024年將有望突破200億。
為搶抓機遇,我區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產業,把算力產業集群建設作為落實國家大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已完成400P智算中心建設,建成了黃巖人才創業園、黃巖智能模具小鎮(省級特色小鎮)等數字經濟平臺;引進中弘晶能、清陶能源、光昊光電、浙東南智算中心(寒武紀)等一批標桿性的數字經濟項目,數字產業發展動能不斷積聚;模具制造行業入選為2024年度浙江省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財政專項激勵試點;與阿里巴巴國際站建立跨境電商合作關系,直播經濟、跨境電商、共享經濟、數字農文旅等新業態快速發展。
二、當前我區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新的生產要素正在重塑經濟結構。這些創新技術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催生了諸如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同時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企業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深入分析消費者行為,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從而提供更加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價值最大化。我區善于搶奪先機,與寒武紀公司合作建設浙東南智算中心,打造領先的國產公共算力服務平臺,引進大模型,加速邁向“智能制造”時代。
(二)挑戰:
1.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弱。一是缺乏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8%,落后全省(12%)8.2個百分點;智能化新產品企業還處在培育期,尚未形成有特色優勢的數字產業生態;無論在數字產品還是在數字應用端,我區都剛剛起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還有很大融合發展空間。二是缺少數實融合的專業化平臺。目前在黃巖,數字經濟專業化平臺只有浙東南數字經濟產業園,還處在建設培育階段,而寧波有各類數字經濟產業園25個,涵蓋了信息軟件、制造服務、貿易電商、文化創意等重要領域。三是本土數字產業服務商數量少。省級產業數字化服務商僅有模具產業大腦一家,缺少規模化的科技中介、知識產權、檢測檢驗、管理咨詢、工業設計等第三方專業化服務機構,導致數實融合服務供給的能力不足。
2.科技創新能力的內在制約。一是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突出。企業普遍不愿意共享數據,導致數據無法實現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二是數字產品使用成本高。很多企業對于數字轉型有著強烈的意愿,但轉型的門檻相對較高,成本高昂,而且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內在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存在“外熱內冷”的現象。三是關鍵核心技術仍有差距。國產芯片無論在計算能力還是在應用生態上,都不能完全滿足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高算力需要,這也讓算力中心運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3.政策設置與創新創業需求的矛盾。目前的數字經濟政策往往與企業地方貢獻直接掛鉤,只注重企業產生的實際效益,主要對企業已有成果進行補貼或稅收減免,而缺乏促進實質性技術創新的政策舉措。比如在我區現有政策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年銷售收入首次達到2000萬元、5000萬元、1億元、2億元的,分別一次性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100萬元、150萬元和300萬元的獎勵。這些政策引導企業更關注相關的補貼和稅收減免,而忽視對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人才的培育。
三、加快我區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的路徑建議
(一)擁抱垂直大模型,賦能傳統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利用浙東南智算中心的優勢,聚焦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行業垂直大模型賦能傳統產業。把行業的知識分裝成為軟件,把軟件強化為垂直大模型,用大模型串聯起生產、研發、企劃、設計、銷售全鏈條,用這個鏈條開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新商業模式。一是在制造業領域,加快模具產業大腦的智能迭代升級,建立塑料等黃巖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的范式。比如在模具產品設計過程中融入AI技術,通過建立仿真設計算法,真實模擬模具產品設計過程,進行高效解析,提高產品設計率。通過算力協調實時監控、預測維護、智能控制模具企業生產全過程,提高生產效率,為更多企業建成智能工廠服務。二是在城市治理領域,加快中億豐智慧住建和智慧交通等城市一體化智算平臺與浙東南智算中心的生態融合,全面賦能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創新,實現城市運行態勢的全面監測和智能預警,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三是在數字消費領域,應用智能感知設施、5G+XR、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以算力賦能深化幸福永寧中心等平臺,對具有消費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的生活空間賦能升級,推進數字消費場景建設改造。
(二)建立智算服務應用大市場,打造算力產業生態圈
一是爭創省級萬卡算力中心集群。積極參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規則的制定,促進技術交流和標準對接,引入半導體、人工智能、數字安全等數字經濟專業型企業;強化長三角、深圳、北京合作,舉辦高層次的人工智能應用等數字產業論壇,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分享學習經驗,提升黃巖在數字領域的話語權。二是利用模塑產業優勢,建設機器人產業基地,形成智能機器人零部件配套加工產業集聚地。智能機器人是耗用算力巨大的產業之一,鼓勵企業向智能機器人方向轉型,并利用黃巖的算力優勢,對數據進行加工,形成數據產品和服務,全面釋放企業數據價值,催生經濟增長新引擎。三是整合黃巖科創平臺資源,高水平運營浙東南數字經濟產業園和模塑設計基地。發揮“飛地”效能,招引機器人、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領域的龍頭領軍企業,推動算力調度輻射全國,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打造智算服務為基礎的軟件信息產業生態鏈。
(三)轉變政府政策導向,促進數字產業創新發展
要加大對企業創新和人才方面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降低數字創新的門檻和成本,比如:對企業創新項目獎補不用和地方貢獻掛鉤;增加對人才所得稅的返還比例等政策。對于重點數字經濟項目和創新創業活動,給予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同時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緊密合作,培養人工智能MBA等復合型人才,以適應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應用廣泛的特征。
(四)健全投融資體系,引導數字企業跨越式發展
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為數字服務商和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設立專項基金,以政府基金為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數字領域;支持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投資機構加入數字產業基金,利用投資機構的資本和產業優勢招引優質企業落戶黃巖;降低基金使用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數字企業提供產業基金和貸款優惠,引導中小微企業和行業開發者創新創業,支持數字企業加速研發和市場拓展。
(五)加快“三支人才”建設,提升全社會數字創新意識
注重高素質年輕企業家隊伍的建設,特別是對新生代企業家的培養,根據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不同需求,以進修深造、考察學習、交流歷練等多種方式,開展多層次的數字經濟專題培訓,提升他們擁抱數實融合新機遇的能力和意識;在領導干部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算力、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數字經濟和新興產業方面的專題培訓,幫助干部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提升干部隊伍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能力;加大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的聯合培養力度,強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之間的聯動,培養數字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
(作者單位:區委區政府咨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