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2004年6月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到黃巖區東城街道調研基層黨建工作時,指出黃巖區推行“三化十二制”這個措施比較好,東城街道在執行方面結合實際,有很多實際的經驗,這些好的經驗在東城街道已經取得好的效果,可以進一步探討、總結、完善、提高,進而推廣。
11月26日晚,華燈初上,黃巖區九峰公園里人潮如織:有在廣場上肆意舞蹈的,有在湖邊消食散步的,也有帶孩子嬉戲玩耍的。
一年到頭,九峰公園總是熱鬧非凡。
這樣的美好圖景,離不開該街道對“三化十二制”這本“治村寶典”的多年探索與實踐。
最初的“三化十二制”于2004年推出,指村級組織運行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村務監督民主化及與之相配套的十二項制度規定。
20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東城街道的行政村由10個縮減至3個,社區則由11個增加至16個,占比達黃巖區社區總數的45%。在適應城市化治理新要求的同時,該街道不斷繼承村級治理“三化十二制”的精神和內核,逐漸探索出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三化十二制”,讓這部“寶典”煥發新時代光輝。

黨建引領規范化:讓“一團麻”擰成“一股繩”
自1998年起,黃巖區結合各村治理的實踐,探索實行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村委會向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等,并于2004年出臺實施《黃巖區村級管理工作規則》,在全區進行推廣。
20年來,“三化十二制”經歷了5次迭代升級,始終不變的是,黨的領導一直處于核心位置。
走進雙浦社區,一棟棟別墅式小康樓拔地而起,居家養老照料中心里老人們悠閑地拉著家常,廊亭小公園里孩子們在肆意奔跑,歡笑聲此起彼伏。20年前,這里還是個遭遇超級臺風襲擊、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的落后村。
那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雙浦實地指導災后重建工作,給了全村干部群眾莫大的信心和決心。自此,雙浦一直牢記囑托,將“三化十二制”作為治村法寶。
2019年,雙浦村整村改制為雙浦社區。“然而,對居民來說,新的社區班子是‘外來客’,原來村里的各類組織仍是不可忽視的治理力量。”回憶起剛來時的場景,雙浦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蘇柳伊有些無奈。
如何實現對社區各項事業的有效領導?雙浦做了個決定:社區成立黨支部,將原來的村黨支部委員吸收進社區班子里,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同時,在黨建引領下,雙浦在原先“1+3+N”網格治理力量的基礎上,每個微格成立“鄰距離”黨小組,通過深度融合“黨員聯系戶”制度,逐漸形成一張能夠源源不斷獲取居民意見的“網”。
隨后,甬臺溫鐵路、臺金鐵路、東官河綜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項目紛紛落地雙浦,“落后村”終于成功蛻變成為集體經濟年收入近300萬元的新農村、新社區,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2021年6月,雙浦社區與周邊的嘉盛社區、紅四村、公元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組建“振東”黨建聯建,并吸收黃巖區委老干部局、黃巖區供銷社等結對部門作為聯建單位,從而實現片區內資源、服務共享。
“因為公元股份,雙浦社區外來務工人員有2000多人,我們與其達成了出租房管理互助協議,在方便企業安排員工住宿的同時,也幫助居民減少房屋空窗期,增加收入。”蘇柳伊笑道,“同時,雙浦作為招聘點之一,目前社區里就有百來個人在公元股份就職,約占總人口的10%。”
“在東城,‘三化十二制’在協調關系上彰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建強黨支部,激發黨員的力量,是解開治理這一團‘亂麻’的線頭所在。”東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虹說。
社區治理民主化: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
茶余飯后,嘉盛社區皇家蘭庭小區里散步的人越來越多。在小區四處,散布著14組電動自行車充電棚,棚內車輛停放有序,其中,有8組車棚是今年年初新建的。
“原先,樓道、地下室、架空層停滿了電動車。現在環境變好了,充電也安全便捷了許多!”看著“必經之處”從原先的一團亂麻到如今的寬敞明亮,桑淼倍感欣慰。
桑淼是皇家蘭庭小區業委會的成員,在他看來,這樣的改變并不容易。
去年7月,部分業主指出電動自行車不規范停放的危害,建議增設充電車棚,杜絕違規停車行為。然而,這卻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有沒有必要建新車棚、誰來出錢、設點在哪里——眾口難調,阻力重重。
面對居民多元化利益訴求,嘉盛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陳奕欣決定用“1385”議事協商工作法來進行民主決策。
“1385”即“1”個事項、“3”種協商方式、“8”方主體和“5”步工作法。在八方主體中,不僅有社區兩委、業委會、物業,還有居民代表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協商決策。通過這一體系,居民的需求和關切可以被全面知悉并響應,從而確保議事的高效性和針對性。
嘉盛社區前后召開了十余次會議,從建幾個、在哪建到何時完工,每一個細節都被擺在臺面上商量,每一個結果都向居民公開。最終,決議通過皇家蘭庭小區新增8組充電棚,并于今年年初投入使用。
從調解鄰里矛盾到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公共空間等,嘉盛社區把“社區自己干”變成“大家一起干”,讓社區、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民“管事”,突破了以往社區協商的零散化、隨意化、形式化的困境,為社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1385”工作法正是東城街道“三化十二制”在基層治理的具體體現。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從最初的“村民自治法制化”到如今的“社區治理民主化”,民主自治意識早已在東城遍地生花,“三化十二制”的內涵愈發豐富,內核卻始終不變。
目前,東城街道下轄16個社區均已形成協商議事機制,沿用重大事項“五議兩公開”的原則,截至目前,各社區共收集開展協商議事200余場次,反饋解決居民訴求500余件,約90%的矛盾糾紛都能在村社一級化解。
居務監督法治化:共建共享陽光社區
每月的15日,是塔苑社區“雷打不動”的碰頭會。這一天,黨員大會與居監會的月度例會同期召開。
在會上,社區黨總支將近期的財務支出及重大事項進行匯報,同時指出各個小區當下存在的難點、痛點,居監會成員、黨員及居民代表則會針對社區、業委會的工作提出最新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這是一個雙向監督的過程。”塔苑社區負責人章艷說。
實現有效監督是社區治理“三化十二制”的核心之一。作為黃巖最早的拆遷區,塔苑社區是一個以典型老舊小區為主的老社區,居民老齡化程度較高,參與社區監督的積極性也很高。居監會的成立,適逢其時。
在塔苑,居監會的主要成員是社工與居民,無論是社區的居務與賬務,還是業委會的選舉與成立等,居監會成員都會第一時間了解掌握情況,全程跟進直到事情落下帷幕、問題得到解決。
“讓大家參與監督的本質是讓多元的需求落地,讓因不公開、不透明而產生的復雜矛盾得以化解。這樣一來,居民們知道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可以找社區,社區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塔苑社區居監會主任童嵐說。
在“三務”公開欄上,黨務、居務、賬務內容全面、實時更新。
“村賬筆筆清、村事人人議、村務人人明”是群眾對“三化十二制”通俗的解讀。這一點,在東城街道探索社區治理的過程中依然被奉為圭臬。
在該街道的村賬代理中心,每季度都會收到來自轄區內不同業委會的財務報表與收支票據。在專業工作人員進行代入賬、審計等環節后,相關結果會全部反饋到各個業委會,再由他們向居民公示。
“業財街理”的這一模式,主要是為了破解由于業委會缺乏專業的財務人員,而產生的小區公共資金項目混亂、資金流向不明、財務記賬不規范、業委會有效監督難等問題。目前,該街道已經運行“業財街理”模式兩年多時間,轄區內共有9個小區的業委會已采用該模式。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社區與村存在許多不同。環境在變化,制度也要與時俱進,這些年我們也一直圍繞如何讓‘三化十二制’在基層治理中繼續發揮引領性作用做不斷嘗試。2022年,街道成立了綜合信息指揮室,做到‘身在指揮室,眼觀全街道’,今年3月又設立了‘辦不成事窗口’,讓群眾能辦成事。”對于當下與未來,東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林晗足夠篤定。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年來,東城街道一任接著一任干,在經歷了行政村規模調整、村改社區等變遷后,持續深化“三化十二制”的實踐探索,讓這部“治村經”在新時代新征程下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轉載自臺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