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鶯是臺州市黃巖區“悅興家園”工療站管理員,北洋鎮殘疾人之家、聯群村小橘燈共富工坊副站長。年僅36歲的她,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為殘疾人家庭點亮了生活的希望之光,她的名字在殘疾人群體中“家喻戶曉”。
2013年,蔣鶯嫁到北洋鎮,看著婆婆林素平每天為了殘疾人群體忙碌,“我婆婆也是殘疾人群體的一員,一年總會有那么幾次,工療站里有精神疾病的工友犯病需要送醫院,我公公婆婆都會幫忙,她總掛在嘴邊的‘感同身受’,讓我至今難忘。”蔣鶯被婆婆林素平的善舉感動著,并在她的影響下,選擇了傳承和接力婆婆的助殘事業。
2015年,蔣鶯辭去了穩定的銀行工作,與婆婆林素平攜手投身到更多助殘事業當中,并積極肩負起工療站和殘疾人之家的籌備和建設工作。
一年后,集就業與康復為一體的殘障人士就業機構“悅興家園”工療站,和以工作為輔、療養為主的北洋鎮殘疾人之家陸續正式成立,工療車間、體療室、娛療室、食堂等一應俱全。至今,“悅興家園”工療站每年超比例安置工療對象,蔣鶯則主動當起工療站的“大管家”,肩負起30多名殘疾員工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導、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訓和殘疾人家庭回訪等事項。這些平均智力只有4-7歲的“孩子們”,平時都是家里的負擔,而在這里,每天有飯吃,有錢賺。在蔣鶯甜甜的笑容和柔聲細語中,“大孩子們”學會了做簡單的手工、打籃球、乘公交車、交朋友等生活技能和興趣愛好,曾經孤僻、自卑的他們變得開朗、陽光,逐漸融入“悅興家園”工療站大家庭,他們親切地喊蔣鶯“姐姐”。
平日里,蔣鶯會讓更多需要就業的殘疾人群體加入工療站“大家庭”。讓她總是掛在嘴邊的是,嶼頭鄉一戶姓鄭的人家是一戶多殘,父親跟大哥早亡,剩下母親跟兩個智力殘疾的兄弟。提及當時的場景,蔣鶯還歷歷在目,“他們當時3個人住在一間房里,還是很老式的木質房屋,床鋪是用豬圈門板架起來的。”于是她們開車把他們帶到山下,洗澡更衣,讓他們都到工療站上班,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面對弟弟蔣宇航知曉她的工療站后的好奇,蔣鶯說,“我是一個普通人,只是在做普通的事情,決定了就去做,但我不會隨波逐流。工療站既是我的一份事業,也是我的一種感情的寄托。”蔣鶯堅定的回答也觸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此后,蔣鶯身邊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因為她開始關注到殘疾人群體的生活需求,并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她。親戚朋友們會在節假日慰問工療站里的殘疾人,細心打理他們的生活,教他們唱歌畫畫、給他們過生日,帶他們旅游,也會熱心地尋找能夠和工療站結對的企業,幫助他們獲得穩定收入,還會介紹志愿者服務隊前來開展各種活動,讓他們體驗生活的繽紛美好。
蔣鶯也注重殘疾人工友與社會的融入,她牽頭成立北洋鎮殘疾人之家志愿者服務隊伍,每月帶領特殊殘疾人群體,走出機構開展志愿者服務,讓大家在享受社會機構照顧的同時,學會感恩,反哺社會。
此外,蔣鶯推動打造北洋鎮殘疾人之家的社會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小紅萌助殘活動”,架起了青少年兒童與殘疾人群體溝通交流的橋梁,讓每個生命得到同樣的尊重。每年寒暑假,社會實踐基地陸續接納了來自全區各個中小學的愛心助殘小分隊,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活動15余次,蔣鶯所指導的小分隊更是多次獲校級一、二等獎。
十年的助殘之路,蔣鶯一路溫暖相伴,并從中找到了自己踐行愛心的途經和方向,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點亮那些在風雨中迷茫掙扎的人,幫助他們找回笑容,體現自我價值,實現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