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平原楊梅已悄然退市,而在富山鄉的高山之上,卻正是楊梅的豐收旺季。漫山遍野的羅幔楊梅枝繁葉茂,一顆顆飽滿紅潤的果實綴滿枝頭,陣陣果香引得八方來客。
“今年的楊梅有了大棚遮風擋雨加御寒,甜度比往年高出兩個百分點,果形也格外周正,產量提升了30%。”富峰農場里,負責人湯華軍穿梭在棚間,雙手麻利地為客戶篩選著精品果。今年他家的10多畝大棚高山楊梅,品質出眾,優質果能賣到每公斤160元,往年還得自己跑市場推銷,今年不一樣,批發商們從半個月前就開始打電話預定,算下來,光這一季楊梅,刨去肥料、人工成本,純利潤少說也有幾十萬元。
在整個富山鄉,東魁楊梅的種植規模更是可觀——4500畝的種植面積,年產約500萬公斤,產值近3億元,這小小的楊梅,早已成為當地撬動鄉村振興的“致富果”。
富山高山東魁楊梅的采摘期將持續到七月中下旬。眼下,當地還緊抓暑期旅游旺季,以“農旅一體”“全域旅游”為指引,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深挖高山楊梅、高山蔬菜等農業資源,全力推動“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精心勾勒“梅”好共富的新圖景。
“富山楊梅產業靠的是‘抱團發展’和‘品牌賦能’。”富山鄉工作人員童健航說,“我們不僅統一了種植標準,推廣大棚和羅幔栽培、生態施肥等技術,還注冊了‘富山600’區域公共品牌,讓好果子有了好名聲。再通過電商平臺拓寬銷路,結合農旅融合讓游客來得多、留得住,真正實現‘一顆楊梅帶活一方經濟’,讓更多農戶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作者】: 記者 章鳴宇 通訊員 張靈光 【編輯】:朱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