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的不斷加深,晚清社會各種矛盾日益激化,新思潮、新事物不斷涌現,“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一些有識之士沖破封建專制桎梏,在彷徨和徘徊中走向新生。張連勝就是這樣一位從浙東黃巖農村走出來的時代“弄潮兒”。
張連勝(1861—1934年),字丹庭,黃巖江口唐家岙人。唐家岙地處方山北麓,一條溝通臺州和溫州的白石古道穿村而過,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明朝洪武年間,由于抗倭的需要,在白石嶺隘口修建了白石關,在白石古道與聯通黃巖縣城與海門衛的黃海驛道的交叉處設置了白石驛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的人們容易接受新的訊息。張連勝幼年喪父,家境貧苦。16歲時,他賣掉家中僅有的2畝山地,一半留其母為生計,一半作旅資赴寧波投軍,從而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襲。由行伍累功,署定海中軍游擊。當時上虞大嵐山土匪猖獗,提督余宏亮要求張連勝領兵進剿,不數月而肅清匪患,升定海參將,后調任太平(今溫嶺市)參將。張連勝作戰身先士卒,調任時部下攀轅載道,場面感人。甲午戰爭以后,張連勝縱觀大局,力主以象山港為軍港,可惜沒有被提督薩鎮冰所采納。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連勝攝定海鎮總兵。此時,“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師正駐錫普陀山法雨寺,曾代友人給張連勝寫信,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與張連勝總戎書》為證。此信首先祝賀張連勝榮任總兵之職:“禹甸春回,堯天日永。北苑梅開,花陳箕疇之五福。東園竹秀,葉報華封之三多。恭維總戎張大人,才兼文武,職任爪牙。道隨時以暢茂,爵共日以高升。入春以來,榮膺尊秩。”最后希望張總兵正見護法。次年任樂清協副將,又轉任乍浦副將。乍浦為國防重鎮,建有要塞,由于承平日久,腐敗日甚,張連勝正準備加以整頓,無奈綠營奉旨裁撤。
宣統元年(1909年),浙江外洋水師改編,張連勝任北路水師統領、蘇浙淺水巡艦聯隊統領,曾創劃船附艦戰術,以每艦附飛劃艇若干,指揮靈便,進退敏捷,保護蘇浙商旅免遭劫掠。在擔任蘇浙淺水巡艦聯隊統領期間,黃巖人劉文玠受聘成為書記官,深得張的信任,并以義女張文卿相許。劉文玠后來成為清末民初上海灘的“書壇三大家”。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辛亥革命爆發,江蘇巡撫程德全響應武昌起義,張連勝奉程德全之命,征募臺溫子弟數千人,編為先鋒營,自任司令,參加蘇浙滬聯軍會攻南京的戰斗,實現了從一個舊官僚到革命者的轉變。1912年,張連勝擔任總統府咨議,孫中山為其題詞“革命先鋒”。1914年,水軍巡艦改編,已年過半百的張連勝全身而退,解甲歸家,定居黃巖城內三板橋。其為人秉厚,輕財仗義,治軍寬嚴并用,與士卒同甘苦。出入行伍40年,所部將士畏威懷德,解甲后尚有追隨而不忍離開的。
張連勝回鄉居住以后,一度致力于創辦實業,他與葭沚黃楚卿、路橋楊晨等在海門創設振市公司,集資建造海門碼頭,向日本購買客貨輪,定名“臺州”,往返于上海和臺州之間。1920年,與林勤圃在城關合資創辦新華電燈公司,購置25匹柴油機和15千瓦發電機各一臺,可供100多盞電燈照明,這是黃巖有電燈之始。1923年,浙江賄選議員,張連勝等臺州六縣代表在海門舉行千人集會,反對賄選,并派代表上省抗議。暮年,尤力行于慈善事業。1922年、1930年,臺州兩次發生水災,饑荒嚴重,張連勝不辭辛勞,至上海籌款辦賑,運米接濟,尤為百姓稱道。會稽道尹朱慶瀾與全縣各界人士各送匾一塊,同題“嘉惠梓桑”。
1934年,張連勝去世,終年74歲。國民政府的不少要員為之題寫挽聯,如張學良題“高風亮節”,于右任題:“身垂碩望光梓里,歿有哀思壯樓船。”黃巖當地的名流也紛紛題挽,如許企謙題:“掛劍南歸,卅載功名留史乘;拈花西去,半生修養在培提。”柯森題:“化鶴歸何年,故鄉只有勤園,花木依然人盡老;騎鯨去此日,上界非無官府,親朋永訣淚交流。”盧洛平題:“論中興名將,盡屬詞臣,功績著兩江,左李曾彭光舊史;溯革命偉人,偕為元老,共和聯五族,政商軍警哭先生。”王皞南題:“何必授陰符,自有匠心,到處逢人堪說項;不才忝節,欲繙治譜,生平所恨未瞻韓。”張連勝德才兼備,深孚眾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