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口街道錨定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生態優先三條發展路徑,以創新破題、用實干作答。數字智造產業園機器轟鳴、市區融合多村聯改項目如火如荼推進、黃巖石窟游人如織,一個個生動場景詮釋著“六干”作風的實踐力量。
“這兩塊智造生產空間項目進度如何?有沒有遇到問題?”“工業上樓區塊也是重中之重,大家有沒有好的想法?”近日,在江口街道會議室里,長桌上鋪滿了圖紙和資料,江口街道工辦工作人員圍在一起,從產業規劃、空間布局、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頭腦風暴,共同為數字智造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出謀劃策。
討論一結束,眾人立即驅車前往項目地塊進行實地踏勘。在江口街道數字智造生產空間項目(A地塊)現場,江口街道工辦工作人員林霞帶領團隊與參建相關單位人員詳細交談,查看項目樁基施工等基礎工程進展,重點詢問當前施工進度、人員配備及設備投入情況。
“現在主要是在樁基施工階段,我們實施‘兩班倒’作業制度,午間與夜間均安排專業班組輪替施工,確保工程進度按計劃高效推進。”江口街道數字智造生產空間項目(A地塊)現場施工人員張奇峰說。
江口街道工辦團隊全程跟進,協調解決遷改、建筑利用等問題,定期走訪建立“問題臺賬”,并且聯動相關部門優化工業遺存活化設計,協同挖掘文旅資源串聯路徑,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我們每月會不定期到現場查看施工情況,主動與業主、施工方溝通交流。若發現他們在施工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會立即組織現場協商,針對具體問題與區里相關部門及時對接溝通,全力協調解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林霞說。
除了現場調研,平日里,工辦小分隊還會走進企業車間,講解惠企新政策,聯合有關部門舉辦招聘會,填補企業用工缺口,有新廠房驗收時,同步代辦消防備案手續。
無獨有偶,在江口街道垷岸安置小區施工現場,江口街道黨工委委員趙東華身穿迷彩服,與村干部、施工負責人在工地間認真巡查,協調推進項目建設。
“市區融合‘多村聯改’項目啟動以來,江口街道只有三江悅府安置小區,無法滿足拆遷戶的回遷需求。這次的垷岸安置小區是黃巖目前在建的最大的安置房項目,建成后,將大大緩解回遷安置房‘一房難求’的問題。”趙東華表示,項目建成后可提供2100多套住房,路網、商場、學校等配套資源齊全,不僅能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更能通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區域品質,為三江新城區塊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江口多村聯改三江新村(垷岸)區塊征遷工作涉及安置區分戶150戶,整村分戶262戶,需征用土地200多畝。
項目開始前,江口街道聯合住建局、村兩委成員組成專項攻堅小組,創新“1234”工作機制,健全掛圖作戰、循環作戰兩項工作機制,搭建主題教育、一線監察、比拼晾曬三條督促考評“賽道”,破解四大工作難題。專項攻堅小組深入基層征遷工作一線,以“政策準、走得勤、做得實”為總要求,奔走在田間地頭、村落小巷,在充分排摸、調查、了解村情村況的基礎上,為拆遷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切實解決村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最終提前四個月完成簽約率、騰房率、拆除率3個100%,推動該地塊順利出讓摘牌并進入建設環節。
當天傍晚時分,趁著村民們在家做飯的黃金時段,趙東華還帶領工作組來到位于進港村的臨時安置房。在江口街道西岙村村民楊鄧星屋中,仔細查看屋內設施,耐心傾聽他講述居住感受,詢問最近的身體狀況。“他們都非常敬業,我們提出的問題都第一時間過來解決,哪怕是我們打個電話,他們馬上就過來了。”楊鄧星說。
不僅如此,在江口街道江山路(雙龍路至內環路)道路工程現場,江口街道工作人員還化身“暖心搬家隊”,主動協調搬家車輛、搬運家具家電,全程貼心協助騰房。他們小心攙扶老人、細致打包物品,用實際行動解決特殊群體搬遷難題,讓征遷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如今,臺州夢創園(二期)工程及總投資額50億元的浙東南智算中心二期項目也已進入樁基施工;江口街道老黃椒路北側與東雙路西側共計204畝的地塊已全部掛牌出讓;江口街道多村聯改西岙區塊量地騰房有序推進,已完成量地78%;江口街道白云山西路南側、蘆村河西側及應家山路西側地塊等15個“三大牽引性抓手”項目均在穩步開發中。
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江口街道還同步發力環境整治與景區煥新。如今,黃巖石窟、郊野公園、東官河綠道,加之山下郎村的整村提質煥新,勾勒出了一整個宜游宜居的大景區。
江口街道以“主要領導帶頭、班子領導包聯”的專班化推進模式,落實“五責捆綁”機制。同時,創新“1234”工作方法,構建“老將”一線領航、“中堅”火線沖鋒、“青苗”前線跟飛的老中青傳幫帶工作格局,形成了攻堅有力度、項目“加速度”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構建干部擔當作為的保障體系,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制定‘三個區分開來’實施細則,真正做到為實干者撐腰。健全激勵保護機制,落實關愛服務體系,讓實干者政治上有榮譽、工作上有保障、心理上有溫暖。”江口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