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它是“房屋矮塌塌,進出機耕路”的經濟落后村,借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春風,實現了村容村貌的華麗蝶變;曾經,它因“歪風滋長、鄰里糾紛頻發”備受詬病,在政府的強力引領和村“兩委”春風化雨般的治理下,實現鄉風文明的深刻嬗變……
后莊村,全省首批響應“千萬工程”的村莊,經過二十余載風雨兼程,其村集體經濟收入已從2003年的不足10萬元躍升至如今的千萬余元,增長逾百倍。從而迅速成長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繪就出了一幅村容美、治理美、產業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五美”鄉村新圖景。


政策賦能鄉村蝶變
傍晚的后莊村,是一幅流淌著安寧與生機的幸福圖景:干凈整潔的村莊步道上,三三兩兩的老人悠閑地散步消食;村中心的小廣場上也早已聚集了一群廣場舞大媽,她們和著歡快的音樂,舞姿韻律感十足;村莊一側的全民運動場是青年們的競技場,他們矯健的身影與身后欣欣向榮的后莊村相得益彰,如畫般定格了政策賦能下鄉村發展的活力與富庶。
年輕人們也許想不起22年前的后莊村是何模樣,但歷經過村莊“改頭換面”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卻清晰地記得,當年的后莊村年集體收入不足10萬元,低矮的畚斗樓是他們的棲身之所,貧瘠的土地是他們的生存之本。每逢陰雨潮濕天氣,村子里到處泥水滿地,骯臟不堪,“房屋矮塌塌,進出機耕路,小雨屋里賣壇罐,大雨江堤前抗臺”,這句話成為后莊村老一輩村民心中抹不去的苦澀記憶。
“村里最怕刮臺風,當年一場大臺風幾乎把整個村子的房屋都毀了。”回想起惡劣天氣對村莊的影響,后莊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郟正江依然心有余悸,“如果沒有政府的好政策,后莊村不會發展得那么好!”
的確,后莊村的“蝶變”離不開一場意義非凡的整治行動。2003年6月,浙江省“千萬工程”浩蕩啟動,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無數鄉村命運就此改寫。恰逢黃巖經濟開發區建設,永寧江畔的后莊村果斷決策實施整村拆遷改造,也在這壯闊時代圖景中書寫出動人的一頁:作為黃巖首批響應政策的村莊,彼時的后莊村黨總支書記章雪明,帶領村兩委班子開啟了艱難的整村拆遷征程。他們挨家挨戶講政策、算經濟賬,在工地旁搭起簡易棚日夜攻堅。2個月內拆除了750間老舊房屋,創下令人驚嘆的“后莊速度”。終于,2004年年底,177幢別墅式新居拔地而起,2005年完成道路硬化與管網鋪設,后莊村村民們從舊式的畚斗樓搬進了花園式的小洋房,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翻新后的后莊村,在2006年獲評了“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稱號。
而這,僅僅是后莊村“蝶變”的序章。
齊心發展鄉風日佳
“我來做個登記,家里的房子又有人要來租啦。”在后莊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民牟永法在租房管理信息平臺里高興地寫下新出租的房屋和租客信息。他家里的三間立式房,除了自住區域未對外出租,其他空房間為他帶來了每年數萬元的租金收入,“不只這些,我和我老伴每個月都有養老金拿,村里年年還有分紅拿呢!”
這份年年“收租+分紅”的喜悅不只是牟永法擁有。后莊村現有村民1973人,共549戶人家,其中有房屋出租的村民近500戶,承租人達3029人。并且,從2016年以后,后莊村村民每年都能拿到村集體收入的“分紅”,“第一次發分紅每個村民500元,2017年的分紅漲到了800元,后來漲到2000多元。”牟永法笑著說。
老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后莊村發展得好,一方面是乘上了好政策的東風,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村兩委班子能精準把握村莊優勢,把“產業”這盤棋下得穩,走得遠。
2008年,時年35歲的郟正江肩負起后莊村發展的重任,擔任村委會主任。彼時的后莊村正迫切需要一個能力突出的“引路人”,把村子拉上快速發展的火車。
“當上村主任后,我就想著一件事:要捂牢村民的錢包,還要繼續帶著村民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郟正江說。當時有部分村民沒有理財觀念,即使手中有了積蓄,但因沾染了一些惡習,很快將錢財揮霍一空,甚至負債累累。
結合著本村實際情況,在村代表大會上,郟正江與全體村民代表、黨員共同梳理村規民約,在社會治安、消防安全、鄉風民俗、環境管理、鄰里糾紛調解、集體資產、村民福利等方面進行規定,鄉風文明大大提高。
而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郟正江早有謀劃。后莊村毗鄰西工業園區,地段好、人流量大,它的優勢顯而易見,興建廠房、街鋪能夠讓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做企業出身,知道周邊的企業和員工們都有哪些需求。”郟正江說。經過統籌規劃后,后莊村串聯起惠民路36間廠房、翔光路108間商鋪、拱新大道100余間營業房,吸引模具加工、酒店、餐飲、物流、超市等業態入駐,打造“微循環商貿圈”,實現村集體收入的躍升。“為了吸引更多人到我們村里租住房屋、廠房,我們村在環境整改上也在持續努力。”郟正江說。
2019年,后莊村東區實行美麗庭院改造工程,完成西區濱水景觀文化長廊建設,村里還建起中心花壇。2020年,新村部大樓落成,東西區入口進行美化改造。2021年,經七路改造升級為黨建路,建成主路牌門……
后莊村的美麗“蝶變”不斷深化升級,釋放出更多振興活力。
服務暖心文化潤心
“小蔣,食堂昨天的菜太油了,你跟廚師說一下。”
“小蔣,昨天我路過村口,地上垃圾都沒清理干凈。”
“小蔣……”
在后莊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位年輕人的到來讓老人們瞬間打開了話匣子,向他傾訴著這兩天的所見所聞。年輕人叫蔣志敏,是后莊村的支部委員,也是后莊村居家養老中心的“管家”。
“小蔣人可好了,我們有事情都喜歡找他商量。”后莊村村民陶阿婆今年80歲,她和老伴平時都喜歡到村里的居家養老中心玩,這里不僅有觀影廳、圖書室、棋牌室,還有食堂提供免費餐食。
“這里主要為70周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就餐,同時還提供打包、配送服務,每天到食堂吃飯的老人有150人左右。”蔣志敏介紹,2019年,后莊村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適齡老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并且,村里還為80周歲以上老人準備了具有健康監測、自動報警、GPS定位功能的健康手環。相較于硬件設施,后莊村更側重“人的服務”,日常生活中,蔣志敏就擔起了村里“養老服務”板塊的擔子,把老人們照顧得無微不至。
后莊村的“養老服務專人負責制”源于其探索創新的“125”村莊治理模式,根據區域不同,后莊村村兩委將村莊劃分為7個片網,每個片網由1名村兩委干部駐片,再由1名片網黨小組長、1名片網組長包片,黨員、村民代表、婦女代表、青年代表、老年代表,共同組成“1+2+5”片網自治隊伍,基本上實現精準服務以及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目標。
“‘125’模式就是將管理權力具體分配到每一個村干部身上,讓他們能充分地發揮管理才能。”郟正江笑著說,早在9年前,后莊村就號召村里的年輕黨員們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用新思維做鄉村治理的“生力軍”和村民服務的“貼心人”,為如今的“125”管理隊伍的培養打下基礎。
在后莊村,比暖心的管理服務更亮眼的,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濱水文化長廊、文化廣場、黨建廣場等多元陣地的加持下,大型村晚、公益行動、節日活動等文化品牌活動輪番上演、精彩紛呈;排舞隊激情躍動、南太極拳表演隊剛柔并濟、老年騎游隊意氣風發……數支文體團隊活力四射,讓后莊村村民們的生活涌動著“老有所樂、少有所趣”的蓬勃生機。
今年年底,后莊村還將新增一處“籠式”足球場和一處匹克球場,為村莊文娛活動的開展再添助力。“以后莊村為中心的周邊小區集聚區,人口密集。原有的運動空間已經難以滿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北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仁勇說,“這項民生工程不僅是對土地‘金角銀邊’的高效利用,也精準匹配了群眾對高品質體育設施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