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下流水潺潺,橋上人聲鼎沸。6月14日晚,ZUI黃巖非遺文化年系列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五洞橋舉行。活動圍繞“非遺正青春”主題,通過老行當的吆喝聲、非遺匠人的指尖技藝、搭配別出心裁的“穿越游樂”互動形式,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活動現場,民間雜耍方陣輪番獻藝,率先點燃氛圍。頂缸、噴火、拋球、翻筋斗等傳統技藝令人應接不暇。變臉藝人眨眼間變換十幾張臉譜,中幡表演者將數米長的幡桿舞得虎虎生風,抖空竹與轉碟的演員更是配合默契,讓竹碟在空中劃出絢麗弧線。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頂缸表演,隨著鼓點節奏,老師傅將陶缸穩穩頂在額頭,忽而旋轉、忽而拋接,引得市民陣陣驚呼。“太厲害了!手心都直冒汗,現場看才知道手藝人的功底有多深。”市民陳欣怡激動地說。
煙火氤氳的老行當市集里,藏著歲月沉淀的痕跡。“叮、叮……”補缸匠的鐵錘敲擊聲清脆悅耳,補缸師傅黃順通腳邊排著幾只等待修補的陶缸。“現在的年輕人哪里還見過這個,這些畫面只在電視上瞧見過。”市民們圍蹲在地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驚嘆傳統技藝的精妙。今年77歲的阿婆林秀娟感慨道:“沒想到還能看到這老手藝,讓我想到了少時父親在堂前補缸的畫面,太親切了。”
當古老非遺技藝遇見現代醫學智慧,一場“非遺正青春醫學嘉年華”正在開展。34個特色醫學攤位火力全開,中醫科、康復醫學科、醫療美容科等科室,為市民們打造了一場沉浸式的健康文化之旅。
在小兒推拿攤位前,沈寶山國醫館的醫生為孩子們進行手部推拿。“小兒推拿通過刺激穴位調節身體機能,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常見問題見效快,而且沒有副作用,特別適合孩子。”醫生一邊推拿,一邊耐心地向家長們解釋。
除此之外,臺州市一醫院還設立了健康知識科普和趣味知識體驗。七巧板游戲、手術傷口縫扎、體重指數測定……這些寓教于樂的互動項目,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體驗場景,讓市民在游玩中收獲健康知識。“既能感受醫學文化,又能學到實用的健康知識,這個活動太有意義了!”參與完通經活絡體驗的市民屠啟儒表示。
這場融合非遺展演、老行當市集與醫學科普的文化盛宴,以“傳統+現代”“技藝+體驗”的創新形式,讓非遺煥發新生,也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