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炫目的舞臺,沒有華麗的布景,觀眾席上僅有8位白發蒼蒼的老人。6月6日下午,頭陀鎮新下岙村村民解小春家門前的小院,化身成溫情的“劇場”,一場專為幾位留守老人精心準備的文藝演出在此暖心開演。
“阿公,今天文藝下鄉送到我們村里了,有唱歌也有跳舞,您叫上老伴抓緊過來看。”演出正式開始前,新下岙村村務工作者厲芳芳熱情地邀請剛干農活回來的朱仁根過來看演出。“在哪里?”朱仁根難掩興奮,他和老伴已經很久沒有看過演出了。“就在小春阿公前門口。”厲芳芳留下這句話又騎著電動車趕去通知下一戶人家。
伴著便攜式藍牙音箱流淌出的清脆樂聲,三句半《鄉村振興話共富》、越劇說唱《革命媽媽章群英》、情景音樂《手拿碟兒敲起來》等充滿鄉土氣息的節目輪番登場。家門口的精彩表演,讓圍坐的幾位阿公阿婆笑容舒展,掌聲不斷。
“這真是我見過的最‘接地氣’的舞臺了!雖然觀眾還沒有我們演員多,但我們還是特別高興,把最好的狀態獻給大家。”表演結束后,方荷君鄉村大使工作室負責人方荷君笑容滿面。
這場特別的“院落演出”,是區文化特派員包榮標精心策劃的。這也是“我中意的文化派”暨黃巖區鄉村大使文藝輕騎兵“三向”行活動中的特別設計環節。“我中意的文化派”項目整合了鄉村大使、文藝輕騎兵及區融媒體中心資源,將優質的村戲、村歌、村課打包成“精品文藝禮盒”,精準送往田間地頭,溫暖“蜜橘之鄉”。
“節目好啊,真好看!太高興了!”朱仁根忍不住贊嘆。解小春則激動地說,“我想都沒想到你們會來這山旮旯里演出!謝謝你們還記得我們。”
新下岙村深藏頭陀鎮西北群山之中。1974人的戶籍冊背后,常住人口僅600余人——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留下老人守著土地。山高路遠,重重阻隔,讓老人們難以走進鎮上的文化禮堂,甚至一生都鮮少走出大山。一場家門口的文藝演出,成了他們心底深藏的期盼。
“我們鄉村大使的根在基層,隊伍就是要拉到最一線,紅色基地、田野田埂、工廠工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們的舞臺!我們要把帶著泥土芬芳的文藝作品,送到每一位基層群眾面前。”區鄉村大使協會負責人王增軍堅定地表示。
目前,頭陀鎮文藝愛好者們已經在文化特派員、鄉村大使的引導幫助下成功組建了一支文藝輕騎兵隊伍。他們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精心編排了涵蓋歌舞、曲藝、情景劇等形式的10個文藝宣講及演出類節目,將文藝演出送到最基層。今年計劃開展鎮域惠民演出50場,預計惠及群眾超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