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以聚焦人民滿意為根本,以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力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翻開我區生態環境成績單,亮點紛呈:在202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優秀市縣名單中,我區首次奪得“大禹鼎銀鼎”,第四次捧回“大禹鼎”。長潭水庫水源地獲得2024年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評估“優”等次,已連續六年獲“優”等次。2024年,我區空氣優良率95.4%,PM2.5均值22.5μg/m3;省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達標率均為100%……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
深耕水質治理守護碧水長卷
在永寧江畔,清澈的江水倒映著兩岸蔥郁,白鷺掠過水面,野鴨自在游弋。這美麗景象的背后,是我區久久為功推進斷面水質提升的不懈努力。
為實現水質蛻變,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嚴格落實“一點一策”,全方位、深層次推進斷面水質提升工作。通過自查、遙感監測等多元方式進行深度排查整治,精準開展國控水十條斷面、省控斷面的預警監測、長潭水庫的藻類巡查監測、農田灌溉水監測、農村縣域河流湖庫監測以及“五水共治”和黑臭河監測,一旦發現返黑返臭風險點,加快補齊影響水體水質的短板和漏洞。
從源頭管控污染是水質提升的關鍵。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全力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并對入河排污口開展“地毯式”溯源整治!拔覀冡槍θ牒优盼劭谡归_了細致的溯源整治與嚴格的監督管理,并將相關數據上報至浙里碧水入河排污口數據填報系統。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實時掌握排污口的動態情況,讓管理工作更加精準、高效!秉S巖生態環境分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尤再強介紹道。通過這一數字化手段,工作人員如同擁有了一雙“智慧之眼”,能夠對排污情況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
在強化排污口數字化監管的同時,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將治理關口前移,瞄準工業污染源頭精準發力。大力推進涉水重點行業整治,針對重點行業特性,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與監管措施,督促企業升級污水處理設備,優化生產工藝,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2024年,黃巖區智慧綠盾·黃巖輕化投資區三水協同數治先行示范區建設工程被省生態環境廳列入811試點項目,獲批省級資金800萬元,這為我區探索醫化園區地下水治理新模式提供了助力,通過分級治理的方式解決地下水污染問題,持續為高端產業落地營造更優質的生態基底。
“針對醫化、電鍍行業污染物特征,將地下水污染區域按濃度分級治理,項目建成以后用水泵直接將這里的水送到污水處理廠,通過高頻次抽提運轉,迫使污染水體定向流動,逐步縮小污染范圍,達到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目的。”黃巖生態環境分局相關科室負責人駱星星說。
飲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始終是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該局積極開展飲用水水源地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組織專業人員對水源地周邊進行地毯式排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水質安全的隱患點。去年以來,開展飲用水水源地隱患排查整治,發現并整改問題隱患100余個。
攻堅大氣污染守護澄澈藍天
在各個鄉鎮的環境空氣自動站,一臺臺精密設備有序排列,PM2.5、PM10、NO2、SO2、O3、CO等參數指標數據在監測屏幕上不斷跳動,通過儀器自動分析,實時傳輸至監管平臺終端。
“空氣中的污染物都逃不開自動監測設備的‘火眼金睛’。通過實時監測,可將第一時間發現的大氣污染源自動發送至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完成處理,有效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的‘精確監測、精準預測、精密溯源、精妙控制’!秉S巖區環境保護大氣科工作人員介紹道,“目前,像這樣的‘空氣管家’在我區已有30余個,基本形成了轄區全覆蓋、多類別、多功能的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體系!
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讓橘鄉黃巖天更藍、空氣更清新,近年來,我區以降低顆粒物濃度為主線,成立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工作專班,深入開展空氣質量改善攻堅行動,先后制定《黃巖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黃巖區2025年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方案》等等,扎實推進三大重點減排和移動源減排項目工作,并持續加大走航監測與溯源力度,實施精準化管控措施。
“空氣質量改善是場持久戰!秉S巖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書記、局長凌青蕾說,“通過全力開展重點治氣項目攻堅,全面落實近源污染整治提升,常態化開展重點區域巡查監管,讓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實現治防同步筑牢綠色屏障
時光追溯到2020年9月,彼時因中興砂場地塊(原臺州市黃巖區江南化工廠)滲出黑色污水并直排椒江,地下有歷史遺留固體廢物等問題被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點名。曾經的污染地塊如今重現江濱生態美景,實現了從“生態傷疤”到“綠色樣板”的蝶變。
去年,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調研過程中,中心砂場點位并同藍景科技作為督察組的正面典型案例調研點位,受到了督察組的高度肯定。
為有力推動區域環境安全風險隱患問題整改,我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先后共推動850余個問題閉環整改。同時,全面推動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交辦問題和信訪件辦理,印發了《黃巖區貫徹落實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方案》,52件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信訪交辦件已市級銷號44件,8個交辦問題已整改完成2個,其余6個共性問題有序推進。
生態治理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以及“兩高”項目準入要求,把好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今年以來,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12件,按照“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備案20件,預審市批項目1件。排污許可證核發26家次,排污登記273家次。同時強化執法監管,扎實開展零點執法、空氣質量攻堅提升、綠劍行動等各類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今年以來,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數7件,行政處罰立案4起,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10件,共處罰款151.6023萬元;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1件。
開放環保設施架起科普橋梁
近日,我區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設施集中開放活動。江口污水處理廠、院橋污水處理廠、綠保科技(藍景科技)、黃巖區環境保護監測站、黃巖康恒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迎來了40余名社會公眾和志愿者,共同開啟一場環保知識的探索之旅。
在黃巖康恒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社會公眾和志愿者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透過巨大的玻璃窗,親眼見證生活垃圾從運輸車輛緩緩卸下,在中轉站完成壓縮處置后,被精準投入焚燒爐的全過程。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大家了解到該公司通過爐排爐焚燒技術,將回收的城市垃圾源源不斷轉化為綠色電能。
“通過零距離的感知、面對面的解答,讓公眾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污水處理、環境監測、海洋塑料循環利用、垃圾焚燒發電等一系列環保知識,進一步凝聚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共識。”黃巖生態環境分局宣教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近年來,我區在環保設施開放工作上不斷創新!拔覀兪讋摗p線’聯動,共同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系列活動,將有限的線下活動擴大至無限的線上互動!秉S巖生態環境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天雄說,“在‘云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線上線下深入互動,同步破解環保設施單位受開放場地、時間、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
同時,我區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群體,打破傳統的游覽式開放模式,將設施開放與學校教學、學生實驗探索相融合。比如針對低齡段學生,開展增效污水處理模擬實驗,探究污水由濁變清的過程。針對高齡段學生,開設“第二課堂”,將學生的化學課搬進污水處理廠。“這種教學方式太生動了,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增強了環保意識,比在課堂上單純講解效果會好很多!睂W生家長王女士說。
隨著研學的興起,我區環保設施開放正從“單個點”向“一條線”“一個面”延伸,比如從“臺州大水缸”長潭水庫出發,以黃巖的母親河永寧江為主軸線,從水的源頭——水的使用——污水的處理——水回歸自然,開展小水滴溯源之旅,打造了“小水滴旅行記”生態研學路線!巴ㄟ^研學,讓孩子們了解水的來之不易,學會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黃巖區環保志愿者協會秘書長王金熙說。
自2019年以來,我區以區環保志愿者協會獲生態環境部宣教司“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NGO基金”為契機,將“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項目向縱深推進,成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眾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自活動上線以來,全區共5家單位入選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先后累計組織開放活動150余場,線下參與群眾達7500余人次,線上圍觀超2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