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步入黃巖永寧江綠道位于中國柑橘博物館附近的梅花驛,公共衛生間、公共自行車站點等設施完備,周圍風景秀麗。
“這里原來環境就很好,有了綠道后更美了。”來自云南的儂小雙在溫嶺上班,利用休息時間來這里放松身心。
永寧江綠道位于永寧江流域兩岸,西起長潭水庫,東至三江口,兩岸全長86公里,于2022年全線貫通,是臺州市區最長綠道,也是黃巖東西向重要的慢行系統,被稱為“老百姓家門口的舒心道”,2018年被評為第二屆“浙江最美綠道”。
2023年以來,黃巖大力實施永寧江綠道上游段提升改造工程,打造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和綠色產業于一體的“幸福道”。
橙黃色的跑道,沿永寧江邊長堤蜿蜒伸展,宛如一條柔順的“橙絲帶”,裝點著江兩岸的美景,聯動起一座千年古城。
綠道讓市民生活更舒適
家住永寧江綠道綠汀路段附近的市民郭敏杰每天都要來這里鍛煉身體。
隨著綠道迎來智能升級,郭敏杰在綠道入口的AI智能健身大屏前完成刷臉認證,一刷臉就能開啟智慧跑道模式。“運動結束后能看到自己的一些運動數據,感覺很神奇。”郭敏杰說。
為深入推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黃巖打造了一段長約5公里的永寧江智能健康步道,引入AI等數字化智慧功能,為市民帶來運動管理和趣味體驗。
永寧江綠道串聯了江心嶼苗圃公園、江北公園、永寧公園等十余個公園,逐漸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沿線橋下空間改造不僅貫通了綠道,還在有腹地的空間添置了體育活動設施。
黃巖新前街道新江路橋下空間安裝了亮化裝置,平坦的水泥路上做了橙色跑道,橋下另一塊2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面改為藍色瀝青,那是供市民跳廣場舞的場所。周邊打造了景觀和實用結合的半個標準籃球場,整個球場被高大的圍網圍著,確保市民安全。
“綠道給周邊群眾帶來了很多便利,現在晚上來跳廣場舞的人很多。”家住附近的市民陳龍說。
“這里地塊屬于新前街道東江村。”黃巖區園林建設中心工作人員羅永迪介紹,“原來的籃球場比較破舊,趁著綠道改造的東風,應村里請求翻新了球場,給附近村民一個更現代化的運動場所。”
如今,類似的橋下空間改造了7處,原本荒廢的“灰色空間”如今成了便民惠民的“活力空間”,為騎行者提供休憩的場所。
依托綠道,當地市民“推窗即見景、出門可踏青”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
綠道讓城市環境更宜居
在黃巖區頭陀鎮新益村道頭橋附近,有一個露天集市,周邊村民會定期趕集。原本道頭橋通往露天集市的道路都是泥土路,一到雨天坑坑洼洼。道頭橋附近的綠道,也在這里成了斷頭路,中間有一段100米左右路段成了垃圾場。
此次改造對未硬化路面進行了硬化,延續了城區綠道的彩色瀝青,增設了水上棧道打通了新二級平臺斷點,把整條綠道聯通起來。“原來這里環境‘臟亂差’,改造后不僅變美了,村民出行也方便很多。”新益村村委會副主任王興軍說。
為提升環境舒適度,綠道從北院線橋至斷江橋,南北兩岸鋪就彩色路面共計13.5公里,實現了“交通+旅游+彩色路面”應用場景落地。
“永寧江兩岸是黃巖千年橘文化的承載之地,綠道以‘黃巖橘,黃巖橙’為主色調,賦予江岸新的生命與活力。”黃巖區住建局工作人員楊勝意說。
在黃巖二環西路東側永寧公園轉角,依托圓弧形臺階布景,將永寧公園和周邊街區融為一體,游客在公園外的人行道上抬腳就能進入公園。在這個綠道入口處,原本只有6個車位的停車場如今也擴容到了可停40多輛車。
“這些年綠道變化太大了。”永寧江綠道項目負責人洪可說,“如今我們已實現綠道的全面智能化管理,新增了150個監控點,實現監控全覆蓋。”
如今,漫步于永寧江綠道,仿佛置身于一條流動的文化長廊。沿線多處橋下空間、矮墻等被巧妙利用,融入了宋韻、地域、民俗等多種文化元素。
在柑橘博覽園入口景墻,橘文化展示組圖搭配格柵墻和兩岸嶄新的雙火橘形景觀燈,生動再現了黃巖橘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市民可感受宋韻文化的深厚底蘊,聆聽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
綠道綻放城市新活力
“綠道干凈又漂亮,晚飯后出來散步、快走,感覺特別好。”澄江街道鳳洋村村民楊丹說,永寧江綠道沿線風景很美,拍照特別出片。“很多單位來這邊搞團建,在綠道上徒步。”
黃巖以永寧江綠道為主軸,鼓勵沿線各村跨村聯建,推出柑橘采摘、農耕研學等聯票,讓各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當地結合清凈永寧專項行動,在綠道沿線打造青年特色創業基地,吸引青年人才入鄉,建設露營基地、民宿、文創工坊等,實現一條綠道串起百村富。
“綠道串聯起澄江街道的仙浦喻村、鳳洋村、新洲橋村在內的七八個村莊。”澄江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胡揚希說,“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黃巖蜜橘、臨古紅糖、羅幔楊梅等。依托綠道,我們每年會舉辦蜜橘季、村BA等多種農文旅活動,推動沿線村莊共建共富。”
走進黃巖新前街道新江路北驛站,里面配備了電視機和休息座椅,也有公共衛生間。這里的公共自行車提供掃碼取車和刷卡取車兩種服務,非常便利。
“原來綠道上僅設8個站點,如今我們融合互聯網掃碼、太陽能儲電、電子圍欄等技術,新建開通了38個新型站點,新增了500多輛公共自行車,進一步滿足市民騎行需求。”黃巖區公共自行車公司副經理葉超說。
此外,通過對約50公里道路的改造和近200個標識牌的全面更新,以及新增數字化驛站等設施,使綠道的休閑功能得到不斷強化,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在節假日期間,永寧江綠道平均每天客流量1.7萬人次,兩年來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
(轉載自臺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