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為先,“實”字為要。今年以來,東城街道圍繞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部署,以項目為抓手,以服務為支撐,以隊伍鍛造為落腳點,用“盯爭快謀”的昂揚狀態,切實推進司廳巷、朱砂街南側、施平橋里、東浦未來社區等地塊有機更新,譜寫產城人融合發展新篇章。
“我覺得要在設計里融入文化因子,司廳巷有這么多名人故居,我提供了一些史料挖掘與開發利用研究的想法,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引入的業態還是要以當下年輕人的喜好為主導,兼顧商業和文化宣傳。”近日,在司廳巷、東禪巷街區提升工作組會議室內,來自區政協、區教育局、區歷史協會、東城街道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工作人員齊聚一堂,針對街區改造工作展開了“頭腦風暴”。
司廳巷、東禪巷區塊承載著黃巖千年古城肌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街區格局獨具特色,是黃巖南北文化軸的核心節點。
今年,我區計劃對司廳巷、東禪巷歷史文化街巷進行保護開發,通過建筑分類修繕、公共空間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等方式,串聯司廳巷、東禪巷內的老電影院、新華書店、東禪酒廠文創園、四合院老宅等空間,構建“歷史場景+沉浸體驗”的消費生態,通過文商旅協同運營,讓老舊街區煥發新生。
“老街區的改造,不僅要修舊,還要向新,如何在保護歷史的同時實現現代化更新,我們必須提前做好詳細的科學規劃,現在各個相關部門都在反復討論設計規劃方案。今年年底要完成青年西路的改造和開街工作,時間很緊張,留給我們的政策處理時間也很緊張。”東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立志說。
謀定而后動,自今年3月項目啟動以來,東城街道以項目謀劃為突破點,倒排工期,明確節點,抽調10多名街道精干力量,動員社區工作者30余人,同時推進規劃、摸排、收回青年路沿街國有資產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摸排工作,并收回50%以上國有房屋資產。
人心齊,泰山移。因歷史遺留問題停滯多年的紅三村舊村改造項目,也因為東城街道的“狠功夫”有了新進展。五一假期期間,東城街道紅三村舊村改造項目相關征遷工作人員每天忙忙碌碌,5天假期里,以東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胡獻森為首的專項工作組走訪了22戶村民,在了解村民需求后,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其中2戶村民的人口、房產分配等相關訴求,順利完成簽約。
“今年,我們東城涉及了許多重要片區的改造建設工作,時間緊,項目多,我們必須根據時間節點集中攻堅,加班加點也要完成。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胡獻森說。
據悉,今年東城街道共計啟動20個重點項目,涉及東浦未來社區、永寧江科創城等老經濟開發區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朱砂街南側、施平橋里等地塊有機更新,小東門、站西大道東側等重點區塊安置工作,為了更好推進各個項目進度,當前,東城街道采取“要素跟著項目走,干部圍著項目轉”的模式,集中擊破項目重要節點,確保各項決策部署執行到位、貫徹到底。
此外,東城街道還以隊伍鍛造為落腳點,圍繞黨建統領基層智治、共同富裕等中心工作,全力推進“謀比拼”活動,大力培育創新活力自主的人才隊伍,全力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黨員干部、青年干部隊伍,不折不扣抓好各項政策和目標任務的貫徹落實。
永寧工改項目之一,埭水片區項目更新改造工作也有了新進展,針對760多戶居民的基礎信息登記及意向摸排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為后續的政策制定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我一開始還不理解工業區改造,最近社工上門解釋了,我才弄懂,我個人肯定是支持的,只要政策合適,我愿意簽約。”埭水社區居民林志福說。
在村莊搬遷、工業上樓等前期工作中,“埭水青年護衛隊”大顯身手。調查采用“線上+線下”雙軌模式,青年干部們每日穿梭街巷,實地排摸房屋坐標、登記舊房信息,手繪需求分布圖,用數據為工改方案“導航”,讓更新工作更貼合民意,推動片區更新穩步前行。
砥礪擔當之志,凝聚實干力量。未來,東城街道將持續發揚“六干”作風,加快推動重點項目政策處理與相關建設工作,全力塑造“江擁科創、河聚朝氣、城見未來”的新東城形象,為黃巖這座“甜了千年的城”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