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千百年來,不管是文人雅客,亦或是商賈庶民,對茶皆情有獨鐘,并衍生出特有的茶文化。茶葉的制作工藝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到茶葉的品質,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和匠心獨運。
龍乾春茶,生長于平均海拔900米以上高山上的綠茶,因茶形細勻、口感清香鮮爽而聞名。它的成功,離不開優渥的生長環境,更離不開其獨特且精湛的制作工藝。
2009年6月,龍乾春茶制作工藝被列入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乾春茶”制茶工藝主理人鄭小龍,為保護大寺基山頂上的這一抹茶韻,以傳統制茶技藝為依托,通過拓展茶產業發展空間、推動茶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舉措搭建完整生產銷售鏈條,讓市場為這項傳統技藝撐起“保護傘”,讓橘鄉的“龍乾春”香飄四方。
緣起兒時茶是故鄉濃
“這里負氧離子平均達到每立方厘米12790個,可以說是一個天然氧吧!”在海拔1253米的大寺基林場,浙江正茗堂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小龍向來參觀茶園的客戶們介紹“龍乾春茶”的生長環境,言語間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們的高山云霧茶園里有200多年的珍稀樹種,茶樹喝的還是永寧江源頭的山泉水,您說,這茶葉能不香嗎?”
到大寺基林場看茶園是鄭小龍每周要做的事情,有時是為了陪同客戶,更多時候則是因為心里的牽掛。
“我要定期看看茶樹的生長情況,守護好林場的茶山和‘龍乾春’茶的制作工藝就是我現在的責任與使命。”鄭小龍說,他和“龍乾春”的緣分要從兒時經歷說起。
“龍乾春”是黃巖當地名茶,唯有大寺基可出產。大寺基林場地處西部山區,面積約兩萬五千畝,這里常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且山高林密,土層有機質含量豐富,十分適合茶樹生長。上世紀六十年代,為增加林場收入,工作人員成片開辟種植茶樹,采制炒青綠茶。1989年,根據國內外茶葉生產發展動態,謝兆傳、王明仁等人在總結歷代黃巖茶農采摘加工茶葉技藝的基礎上不懈努力,創制成功“龍乾春”茶。
“兒時我和父親在林場曾喝過一次新炒制的‘龍乾春’茶,烹茶的水還是山頂的泉水,那味道十分鮮醇,讓人難忘。”鄭小龍回憶道,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龍乾春”獨特的品質,它的茶形細秀勻整、色澤翠綠油潤、香氣清高持久、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爽口,讓每一個品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哪怕外出經商時他喝到過各種名貴茶葉,依然難以忘懷家鄉的“龍乾春”。
2020年,福建有茶商打聽到大寺基山頂林場對外承包,想要以較低的價格承包林場山地,這讓遠在上海經營公司的鄭小龍很焦急。“心里擔心如果茶園被承包給福建茶商,會不會很難再喝到正宗的‘龍乾春’茶了,所以就和身邊的黃巖朋友商量,一起承包林場茶園,守護‘龍乾春’茶。”鄭小龍說,作為商人,他承包茶山的舉動并不是一時興起。一直以來,他對“龍乾春”茶的市場前景都十分有信心,“龍乾春”茶曾獲得首屆“中茶杯”特等獎、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浙江省農博會金獎、浙江綠茶博覽會金獎、“中綠杯”中國名優綠茶金獎等稱號,擁有堅實的品牌基礎。
2020年11月,鄭小龍和朋友共同成立浙江正茗堂茶業有限公司,并于次年承包大寺基林場,真正開始了他對“龍乾春”的守護之路。
改造茶園茶韻煥新生
人生是由一系列的選擇題組成,而在守護“龍乾春”的這道題上,鄭小龍答得并不輕松。承包好林場茶園后,圍著茶園的重建工作,鄭小龍幾乎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茶園里荒草叢生,不少茶樹都死了。而且茶園原有的加工設備十分落后,辦公設施不全,連道路都要重新修整。”鄭小龍苦笑著說,“不過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相當于我拿到一張半空白的紙,在茶樹種植、加工倉儲場所建設上,可以有新的創意注入,我要把它當成一件作品來完成。”
憑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鄭小龍在大寺基林場的茶園里開始了“墾荒”工作。兩年時間里,茶園里重新建設辦公、加工、倉儲、培訓等綜合場所1500平方米,并配備有辦公、茶葉加工設備、技術培訓等相關設施設備,僅固定資產就投資了1000萬多元。“我們還花了很大力氣來改建運輸操作道與田間機耕路,整修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新茶園。”鄭小龍說。
鄭小龍介紹,既然要守護“龍乾春”茶,就不能只做管理和銷售工作。龍乾春茶制作技藝是在古代手工制茶技藝上繼承發展而形成的一項民間手工操作技藝。浙江正茗堂茶業有限公司與林場合作后,他不斷尋找、培訓“龍乾春”茶葉的制作技師,繼續精進工藝。同時邀請了“龍乾春”制茶工藝的集大成者謝兆傳先生到茶園傳授手藝。從鮮葉采摘、鮮葉攤放、殺青理條到造型揉捻、烘干、揀剔、審評、拼配再到歸堆、貯藏等,他和茶園里制茶師傅一起學習。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自古以來,一套好的制茶工藝能夠將茶葉的“香”與“靈”發揮至極致。“龍乾春”制茶工藝用提手采的方法進行鮮茶采摘,做到完整、均勻。鮮葉按標準分級驗收,分級攤放。殺青則用雙手慢炒緩翻,待葉溫逐漸升高后,隨時抖散抖勻葉子,反復操作,待葉光澤顏色轉暗,葉質柔軟,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出鍋攤涼。然后造型揉捻、炒制、烘干,再挑揀去夾雜物、老葉、茶梗,審評拼配歸堆,整個過程都極其嚴格地遵循“龍乾春”制茶傳統。
“‘龍乾春’制茶工藝以純手工操作為主,講究成品形、色、香、味的品位,要前后4至5次殺青才能達到顆顆翠綠、有形。”茶葉制作技師魯師傅說。
“智”匯林場賦能茶產業
“這是大寺基林場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推動林場跨越式發展、打造全省‘未來國有林場’樣板的一件大事。”2023年5月,在大寺基“未來國有林場”建設推介會暨共富茶山啟動儀式上,主持人慷慨激昂地向前來參加活動的來賓介紹著煥發強大生命力的新林場,這場由政府引導、企業協同的開茶節活動不僅將“龍乾春”茶葉品牌再次打響,而且為推進大寺基林場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增添助力。
“一直以來,政府對茶園的建設和發展都十分支持,多次舉辦活動,還邀請來了很多行業內大咖級的人物助力,增加茶園的知名度和行業認可度。”鄭小龍介紹,開茶節活動后,茶園配合人民日報對茶園進行拍攝取景,后發布專題“打卡最美茶園——大寺基”,在社會上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2023年年底,“龍乾春”茶成功申請到“臺州老字號”,順利進入臺州老字號協會。“這些活動不僅讓品牌和林場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拓寬了大寺基林場在文化旅游上的發展空間,對以后持續做好茶旅融合發展打下了基礎。”大寺基林場場長章秋波說。
陳樹森老先生是從橘鄉黃巖走出的茶葉研究知名學者,對中國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以及茶學系高質量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在得知大寺基林場上的茶園有了新變化后,他特地趕回黃巖看一看故鄉茶產業的新發展。“陳老先生離開黃巖后,還時常發給我很多他在茶樹種植、茶葉加工上的新研究論文,以供我們學習和參考,看得出他對家鄉的茶園有著很深的感情和期待。”鄭小龍說,在陳樹森的幫助下,茶園還引進數名科研人才對“樂巖仙”系列紅茶、“龍纏巖”系列烏龍茶等新產品進行研發。
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機制運作下、在茶業科研大咖的幫扶下、在大寺基林場茶人們的努力下,“龍乾春”制茶這項古老的制茶工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繁榮與文化傳承發展助力。
從2021年承包茶園至今,鄭小龍一直注重對大寺基林場的季節性維護,每季度按期招募周邊群眾參與為林場除草、施肥、松土等多種維護工作,以此來保證茶園的正常運作與茶葉的優良品質,為當地居民提供上百個就業崗位。
“很多非遺技藝因時代更迭而銷聲匿跡,市場的認可能讓它們重獲新生,我現在就是利用市場的力量來保護‘龍乾春’制茶工藝。但要守護好一項非遺文化,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我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讓黃巖大寺基山頂的茶香飄得更遠更久。”鄭小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