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紅糖”聲名遠揚,作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其獨特醇厚的風味背后,蘊含著一方百姓對富足生活的不懈追求。澄江臨古紅糖傳統制作技藝更是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這份甜蜜增添了一抹濃郁厚重的文化底蘊。
為使這一傳統產業重煥生機,澄江人大工委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深度參與到了紅糖加工作坊的改造提升進程之中,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人大力量”,推動著一場從傳統邁向現代、從“低小散”走向“精特美”的甜蜜變革浪潮。
深入基層探源:
開啟紅糖產業“破冰”之旅
環境簡陋、設施陳舊落后是改造提升前澄江臨古片區紅糖加工小作坊的普遍現狀。人大代表們深刻認識到,推動紅糖產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深入基層摸清情況、找準問題關鍵。
澄江人大組織代表們走進工坊,與制糖師傅們傾心交談,從甘蔗的選材到熬糖火候的把控,事無巨細逐一詢問了解。調研中,發現12家無證加工的紅糖小作坊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市場準入受限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群眾反映的每一個問題都承載著對我們的信任和期盼。我們深知,唯有精準‘把脈’,才能為后續的‘對癥下藥’提供有力依據。”區人大代表王旭感慨道。
人大代表們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將基層的真實聲音進行及時的點對點反饋,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耐心為作坊主們答疑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政策利好、深入分析市場趨勢,讓大家吃下“定心丸”,打造了民意匯聚的“直通車”。
進站協商匯智:
共繪紅糖工坊“嶄新藍圖”
在掌握了第一手詳盡資料后,澄江人大工委迅速反應、果斷行動,將發現的問題巧妙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一場場精準點題、分類施策的進站協商活動,在澄江人大代表聯絡站如火如荼地展開。澄江人大工委多次組織代表、街道相關負責人、紅糖加工坊負責人進代表聯絡站,圍坐一堂,各抒己見。從政策扶持的力度到技術革新的方向,從資金投入的規模到質量管控的細節,全方位、深層次地探討紅糖加工作坊的改造提升方案。
隨后,通過人大工委對接街道相關部門,反饋代表們集思廣益后得出的改造意見,建議街道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街道相關部門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出臺了《澄江街道紅糖加工作坊新建及改造升級》的政策,對完成改造提升并拿到營業執照每家給予20萬元的補助。
“這一政策為有規模、有條件的作坊改造注入了強大動力,讓作坊主更具改造勇氣,減輕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我第一個報名參加改造。”首家完成試點改造的“農碩紅糖共富工坊”負責人徐從國說。
紅糖作坊改造成功后,整潔寬敞的操作間、規范有序的生產線、嚴格落實的衛生標準令人眼前一亮。代表們再一次踏入紅糖作坊與店主們開展“頭腦風暴”,店主們普遍反映,改造后加工業務量顯著增長,紅糖銷量雖持續攀升,但也存在一些新挑戰、新問題。資金周轉困難如何解決?新技術怎樣才能熟練上手?市場銷路能否進一步拓寬?這些問題被代表們一一詳細記錄并分類整理,成為后續整體推進的精準“靶向目標”。
精準施策促變:
奏響鄉村振興“甜蜜樂章”
“激勵政策解決了小作坊改造的資金問題,目前已有4家食品小作坊完成升級改造,并建成2家引領示范型共富工坊,這些工坊成功蛻變成現代化‘車間式’工坊,并順利通過了有關部門的驗收,拿到營業執照,為拓展廣闊銷售渠道,進軍全國超市市場奠定了扎實基礎。”澄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說。
同時,在人大合力助推下,“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創新發展模式逐步落地生根,臨古、鳳洋、禹成等村集體和龍頭農業合作社、市場運營團隊三方共同入股的強村公司應運而生,統一開展了品牌運營,進一步實現了“甜蜜產業”的做大做強。
目前,澄江街道1000余畝甘蔗預計產糖600多噸,年產值高達3000余萬元,有力帶動150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實現共同富裕。
如今,踏入這些改造提升后的紅糖加工作坊,代表們看到了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排鍋”整齊排列,制糖師傅們沿用傳承百年的純手工古法制糖技藝,從甘蔗清洗到紅糖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寬敞明亮的環境、不銹鋼灶臺、油煙機、數字化監控設備一應俱全。
工坊負責人們講述改造后增長的業務量,預估今年訂單量比去年提高40%-50%。這讓代表們深感欣慰與自豪。“看到紅糖產業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澄江街道人大工委負責人告訴記者。
漫步在產糖區間,空氣中彌漫的不僅是紅糖的醇厚香甜,更是鄉村產業振興帶來的幸福芬芳。澄江人大工委以視察調研為基石、進站協商為羽翼、助推改造為引擎,一路為紅糖產業的甜蜜升級保駕護航,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