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對黃巖來說,“永寧更新”工改行動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全員大攻堅,也是一場重塑發展格局的歷史大變革。前不久召開的動員大會上傳遞出鮮明信號——要拿出“敢于吃螃蟹”的改革精神,哪里有問題就往哪里改,通過改革創新沖破前行路上的險關難關。全區上下要把握大局大勢、認清使命任務,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只要有利于高質量發展就大膽干、大膽闖。
選準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巧借力。工改行動牽涉面極廣,其中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沖破重重桎梏并非易事。逆境前行,方顯韌勁。我們要始終堅持“最大限度讓利于民、讓惠于企”改造導向,構建政府主導、市場投入、屬地支持的多元利益共享格局,確保“工改”新增收益內部化,實現群眾持續穩定受益、騰退企業適當補償、市場資本合理回報,最大程度激發各方改造熱情。但目前試點先行的岙岸、方山下、江口、外東浦等項目,主要還是采取國有集團公司為開發主體的模式。長期依靠這種模式,必將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從改造流程的視角看來,工改所要花的錢,主要集中在前期整理、政府征收或收回土地、開發建設、后期運營等幾個環節。因此,我們要利用好現有財力與未來增量,聚全城之力,讓有限的財政資金盡其用,讓有潛力的國企拓展優勢,讓殷實的銀行出手相助,讓敏銳的社會各方入局“工改”,就有望探索形成符合黃巖實際的“工改”新模式。
重塑發展空間,改革創新激活力。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此次工改行動,并不僅僅在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更在于重塑產業和城市發展的邏輯。土地碎片化利用格局不破,資源要素難以匯聚,這是事關黃巖未來改革發展空間的大事。啃下低效工業園改造這塊“硬骨頭”,重塑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空間,必須依靠改革、依靠創新。比如,通過打造出幾個細分領域的特色產業園區,營造多元優質產業生態,更好服務產業集群發展。又如,積極探索工業項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辦法,健全工業用地項目準入、畝產效益評價機制,規范二級市場轉讓、土地使用權退出等機制,對用地主體全過程進行系統化、精細化、動態化管理,確保新瓶裝新酒、新鞋走新路。產業興旺,載體先行;破舊立新,如箭在弦。新的一年,持續推進工改行動,以再造一個萬畝工業園區為目標,重塑產業空間,形成制造業當家的“強磁場”,才能讓更多企業在這片創業創新熱土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強化政策支持,政企連心謀共贏。工改政策涉及審批、征收補償、招商等領域,復雜繁多,需要進一步細化拆解、逐項攻堅。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供應體系,在確保土地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推進工業用地帶條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租賃。同時,深化工改審批“放管服”改革,開展審批流程優化再造,簡化改造審批程序,開展“容缺受理”“信任審批”“否定報備”,對重大改造項目實行“全程導辦幫辦”,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確保審批“一刻也不耽誤”。此外,還要從政策供給端發力,妥善做好騰挪安置工作,高效匹配資源破解搬遷尋址難,設置補助資金緩解搬遷成本高,建設騰挪園區保障企業平穩過渡,如此才能讓企業在正常有序生產中尋求增產,深深扎根橘鄉大地。
時代浪潮奔涌,改革戰鼓激昂。讓我們凝聚改革之力,創新體制機制,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更實舉措,持續推進“永寧更新”工改行動,不斷在爬坡過坎中汲取經驗,在攻堅克難中蓄勢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