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模具之鄉”的浙江臺州黃巖區,深度聚焦“‘智造’工匠之城”主戰略,不斷建強高技能人才大軍,助力支柱產業向高端“智造”邁進。
截至目前,黃巖已集聚模具生產加工企業2000多家,模塑從業人員超15萬名。模具裝備數控化率高達90%以上,為全國最高。近3年,黃巖新增技能人才1.7萬人,其中模具相關產業高技能人才6800人,占從業人數的比例達35.04%,技能人才薪酬平均提升9%。
案例特色
產業
作為模塑產業的發源地,模具產業集群列入省產業集群新智造試點,塑料制品制造業列入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分行業省級試點。
2023年132家規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2.9億元,同比增長8.4%。
人才工作
聚焦源頭培養,設立產業學院、開設訂單班,做精模具技能人才“養成系”,近3年定制化培養企業所需技能人才6900人。
推進“企業自主認定”“以賽代評”等評價體系,引導企業“以技提薪”,不斷優化“量尺”,打通模具人才技能提升新渠道。
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技能強基行動”,以“家門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圈”“個體工商戶學院”等增值化服務為抓手,不斷培厚模具人才發展沃土。
“技能+產業”培養模式讓技能人才“入學即入職”
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這樣的尷尬,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中并不少見。黃巖模具產業在攀“高”向“新”過程中,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這個掣肘。
走進臺州科技職業學院凱華模具產業學院教學樓一樓,十幾臺模具加工產線高效運轉,50多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打磨、組裝和拆卸模具,10多名穿著實訓服的學生在旁觀摩。
這個猶如小型生產車間的學院也叫“凱華班”,由國內注塑模具龍頭企業浙江凱華模具有限公司和臺州科技職業學院于2021年共同設立,配有2000多萬元的高端模具制造設備和智能生產線,可以實現模具從設計、加工、裝配到注塑全流程生產。學院實施雙班主任、雙導師制,采用“工學結合”“一師一徒”的培養模式,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
金凡鋒就是臺州科技職業學院“凱華班”的學生,一畢業就入職浙江凱華模具有限公司高精模具設計部。入職不到1年,他已經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技術骨干。
專業對接產業、育人對接用人,這種“技能+產業”培養模式打破了學校與產業之間相互脫節壁壘,破解了供需結構性矛盾導致的技工荒。近年來,黃巖區積極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模式,幫助學生開辟“畢業即就業”的直達通道,為技能人才搭建“入學即入職”的圓夢舞臺。截至目前,引導模具生產加工企業與黃巖一職校、臺科院、臺州技師學院等職業學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開展深度合作,設立產業學院7家、開設訂單班152個,近3年定制化培養企業所需技能人才6900人。
同時,黃巖還持續拓展校企合作內涵,激勵企業設立工匠學院,采用“集中培訓”“崗位實訓”“師帶徒”等模式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并在聯化、天宇等51家企業設立就業見習基地。比如,精誠時代集團自辦精誠學堂以賽提技,一線技術工人獲得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95項,是臺州唯一獲得國家質量獎提名獎的企業。
為加快更多高素質勞動人才的導入和培育,黃巖著力打造“青燕歸巢”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人才庫”和“崗位庫”。目前,該應用已匯聚招聘崗位數194721個,吸引青年報名96525人次,涵蓋省內外1638所各類大學,并在浙江11個地市、109所高校全面推廣。
“優化量尺、技能掛鉤、股權激勵”讓一線技術工人搭上“創富列車”
“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如何激活高技能人才發展“一池水”,關鍵在于優化“量尺”。
著眼于此,黃巖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實施《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規范(試行)》等多項制度,進一步規范技能等級評價工作。針對不具備自主評價資格的中小微企業職工的技能提升需求,則通過組建“模具小鎮職業技能培訓評價聯盟”,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證書互認互通,讓中小微企業職工不出企業、不出園區就能享受到專業的技能培訓評價服務。
如果說,技能等級評定是一線技術工人就職的“敲門磚”,那么,技薪掛鉤、股權激勵等舉措就是他們搭上開往春天的“創富列車”。
作為臺州市唯一“新八級工”制度試點企業,公元股份有限公司構建以“能力、技術、業績”為導向的技術人才管理機制,不斷優化技能人才薪酬結構,企業技術工人提技增能共富取得顯著效果。
今年春節,公元股份設備制造部副經理、“浙江工匠”陳小兵喬遷新居。這套價值200多萬元的房子,其中100萬元來自他作為高端人才得到的房票補貼。“我從農村走出來,在公司從零學起,因技能在身,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都成了現實。”陳小兵感慨道。
技術等級和薪酬直接掛鉤,真金白銀的“刺激”,讓職工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許多像陳小兵一樣的技術工人,都在琢磨怎么提升技能水平,企業也由此活力迸發。
觀滴水可知滄海。自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以來,黃巖就落子技能創富體系,推廣“以技提薪”制度,取得職業等級證書的技工每月能領50元至500元不等的補貼,并引導企業建立股權激勵平臺,110家企業的近1200名技能人才獲得股權激勵。同時,把技術工人比例和薪資待遇等情況與企業用地、用能、畝均評價、技改補貼等相掛鉤,對“技能創富型”企業開展差異化激勵。
如今,“以技提薪”、技高者多得已成為這片熱土的主流。近3年,黃巖新增技能人才1.7萬人,其中模具相關產業高技能人才6800人,占從業人數的比例達35.04%,技能人才薪酬平均提升9%。
“家門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圈”涵養高素質勞動者
近日,一則喜訊傳來——黃巖實施的“家門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圈”項目入選2024年人社領域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第一批“最佳項目”。
顧名思義,“家門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圈”更側重于資源下沉和便民服務。走進江口街道江口村黨群服務中心,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標識牌清晰可見。作為工業重鎮,江口街道共集聚模具相關企業1100余家。經過前期摸排,該服務站共排摸企業用工需求12537人,培訓需求1326條,一攬子“點單式”技能培訓服務即將“上線”。
除了“用工摸排—技能培訓—精準匹配”的閉環管理機制,黃巖還不斷拓展基層就業服務場景,按照“一站一特色、15分鐘就業服務”的思路,實現30多個事項實現“一站辦”,推動“人找政策、服務”向“政策、服務找人”轉變。
下階段,黃巖將以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為牽引,把就業綜合服務站點與鄉鎮屬地特色相結合,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三站十點”,提供覆蓋全域、貫穿全程、方便快捷的全方位、全周期就業創業服務。
一顆種子,只有在生態環境適宜的地方才能生根發芽。人才競爭的關鍵,是環境之爭,更是服務所在。近年來,黃巖在人才就醫、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的同時,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技能強基行動”,按對象、領域、行業、項目等維度精準推出多項增值化服務。
個體工商戶是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巖區聯合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整合校地企三方資源,成立全省首家“個體工商戶學院”,對個體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創業能力、合規經營知識等綜合性培訓。目前,學院已對個體勞動者開展線下綜合性職業技能培訓1420人次,線上培訓1255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89人,引薦316名技能人才上崗就業。
與之相應的是,截至今年6月,黃巖區在冊個體工商戶72642戶,同比增長10.62%,正常經營狀態的個體工商戶整體戶均營業額38.96萬元,同比增長33.76%。經合規指導,因違規列入異常名錄的個體工商戶同比下降22%。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未來,黃巖不僅是“模具之都”,更是高素養勞動者的涵養地。
(轉載自《組織人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