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陀鎮中心小學,微電影社團是一支重要的宣傳隊伍。學校的大型活動一般都由他們承擔拍攝任務,最終以微電影的形式在校區級平臺上播放,展現學校師生的風采和教育成果,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微電影社團的成立源于一次在紅糖制作基地的實踐活動。每到冬季甘蔗豐收,頭陀人就會用傳統手法制作紅糖,以延續一味香甜。為傳承這一傳統文化,每年冬天,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紅糖制作基地一探究竟。學生們心中充滿好奇:甘蔗會開花嗎?甘蔗最高能有多高?甘蔗是怎么變成紅糖的?……
面對種種問題,學校有了組建拍攝團隊的想法。去年冬天,一支包含調查組、采訪組、拍攝組的隊伍成立了。五年級學生分工合作,通過實踐探訪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且策劃腳本,將甘蔗與紅糖“前世今生”的故事制作成微電影《“蔗”里糖香“紅”揚天下》播放。
“我喊‘開拍’后,你開始介紹基地的情況,然后繞到制作工人的旁邊采訪。”“這一條再來!”“能幫我打個光嗎?畫面不夠亮。”令人驚喜的是,學生們對微電影這種新穎、有趣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承擔起編劇、導演、場務、攝影、后期制作等工作,在教師的指導下,想盡辦法解決技術上的難題,通過鏡頭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創意。
“微電影作為一種集編劇、導演、拍攝、剪輯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掌握多媒體制作技能,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藝術審美能力,提高探索和創新意識。”校長孫海兵表示,這一次的微電影制作嘗試,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微電影社團便應運而生。
每周三是社團活動時間,指導教師會為社團成員統一授課,內容包括基礎知識普及、劇本創作、拍攝技術、后期制作等,學生們需要從微電影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制作流程開始接觸,再到學習劇本創作的基本技巧,包括故事構思、角色設定、情節安排,而后嘗試拍攝、剪輯。通過全面系統的課程學習,最早加入的成員已經可以勝任編劇、導演、攝影師等不同的崗位,展現出獨當一面的氣勢。
面對大千世界,學生們將鏡頭瞄準了家鄉的風土人情。近年來,雙季茭白成為頭陀農業的一大支柱,成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今年上半年,學生們聚焦茭白種植產業,經過2個月時間的策劃、拍攝,推出了一部家鄉宣傳片——《“茭”個朋友》。
目前,由學生拍攝的多部微電影已在區藝術節中獲一等獎,作品在各個平臺播放。在孫海兵看來,用鏡頭記錄校園生活、家鄉人文,微電影社團不僅為學生搭建了能力培養和展示的平臺,更涵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轉載自浙江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