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通訊員嚴晨攝
我區東部河道縱橫,“一江三河”環繞,九曲澄江如練;西部層巒疊嶂,滿目青山皆景,湖水清澈照人。蜿蜒的水系,如同血脈貫通丘陵和平原,映照出橘鄉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堅定決心。綿延的山脈,如同筋骨連起城鎮和鄉村,見證了橘鄉人民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生態興則文明興。“黃巖全區上下,理應持續強化生態文明的意識自覺和行動自覺,爭做‘兩山理論’的忠實踐行者……”“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黃巖……”年初,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徐淼在區十三屆一次黨代會的講話擲地有聲。一年來,在忠實踐行“兩山理論”的共識之下,我區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橘鄉大地,一幅生態秀美、綠意盎然、社會和諧的動人畫卷徐徐展開。
推進治污減排,守護生態底線
“生態環境是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年初,黨代會報告為我區生態文明建設明確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區環保局局長葉慧潔說,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今年,我區環保部門扎實推進環境治理、治污減排、執法監管、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用實際行
動守護這方綠水青山。
日前,記者走進江口食品工業園區,發現浙江白鴿實業有限公司、浙江水晶心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均對雨水和污水管網進行了重新改造,或安裝明渠明管,或采用高架泵送,實現了清污全分流、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處理、廢水無滲漏,園區環境有了明顯改觀。
江口食品工業園區集聚了各類罐頭生產企業,每到生產旺季日產污水兩萬噸以上。雖然各企業都配備了污水處理設備,但罐頭生產企業產生的污水都有酸堿性,時間一長就會腐蝕污水管網,導致污水滲漏。今年3月,我區召開江口食品工業園區企業污水“零直排”整治工作會議,要求園區內所有企業,全部棄用原來深埋地下的老舊管網,拆除違法建筑,明晰廠房布局功能,對未完成整改任務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直至關停。
“我們從4月份開始實施污水‘零直排’整治工程,投入資金四十多萬,在空中架設雨水管道讓雨水直接流入雨水管內,避免與地面水及污水混合。此外,還新鋪設了地面管道,建了沉淀池。”浙江水晶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永平說,“工程完工后不僅徹底解決了污水直接入河造成水污染的問題,還使工廠的管道更通暢,廠內環境更干凈、衛生,對企業發展也具有長遠的意義。”目前,園區內28家企業已全部完成了“明渠+明管”的雨污水管網新建整改工作并通過驗收。
以嚴格的執法懲治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今年,我區環境執法監管大幅加強,1-9月份區環保局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數5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長419%;行政處罰立案225件,同比增長59.6%;行政處罰決定書173件,同比增長122%;查封扣押71家,同比增長122%;移送公安28起,同比增長67%,行政拘留37人,同比增長270%,刑事拘留14人,同比增長1300%。
深化“五水共治”,繪就生態畫卷
城市因水而靈動。然而,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少河道被污染,成為了黑河、臭河,治水成為了我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答題。
在全省開展“五水共治”的第四年,也是剿滅劣V類水的決戰年,我區治水鐵軍發出最強音:誓言在全區全流域徹底剿滅劣V類水。
“我們針對黑臭河支河治理難度大、生態補水不足等六大難題,精準破題,集中啟動河塘清淤、河道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生活污水截污納管等28個工程項目,倒排時間,千名河長奔赴一線,加快推進工程建設。”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辦主任葉長華說。
工作舉措不斷,成效立竿見影。以新前街道新江浦為例,此次“五水共治”中,該街道引入納米曝氣生態修復工程,構建科學的水體生態系統,同時采用安裝抽水泵的方式,從永寧江生態補水至新江浦,提高水體活躍程度,限制藻類滋生,通過一系列生態措施的落實,新江浦水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水質達到了IV類水標準。
家住新江浦附近的村民孫鐘杰談及河道重煥新顏,打心眼里高興,他說:“現在河水變清了,岸邊的景色也美了,天氣好的時候,我都會來這散散步。”
這一年,我區有4個省市區控斷面、89條劣V類支河和277個劣V類小微水體完成消劣,長潭水庫下游216條支河全部完成消劣。
市民熱切期盼的一個天藍、水清、岸綠的宜居生態環境正在形成,根據臺州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區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為81.95%,相較去年同期,提升了8.61個點。
建設美麗鄉村,做足生態文章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區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舉措落實到具體的實事上,一方面依托共識形成合力,推動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另一方面,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廁所革命”便是突破口之一。
如今,在我區西部山區的不少村落,公廁不僅摒棄了原先臟、亂、差、臭的形象,還逐漸成為了當地的特色建筑,“第一次來的人,誰能想到這些好看的建筑是公廁?”寧溪鎮鎮長楊毅表示,今年,該鎮投入兩百余萬元,按照“一衛一策一景”的原則開展“廁所革命”。在烏巖頭,由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設計的寧溪鎮第一座“最美公廁”參照明、清時期建筑設計,與背后重重疊疊的山脈相呼應,融合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在白鶴嶺下村,該村結合“版畫村”定位,在廁所外墻繪制鄉土版畫,再以鵝卵石鋪地裝飾,與整個村莊融為一體,散發出濃濃的文藝味……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提升鄉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加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隊列中。”區農辦農村發展科科長林再華說。
在澄江街道鳳洋村,村民彭明珠每天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將垃圾丟進垃圾分類收集點的垃圾桶里。在她看來,垃圾分類很簡單,“把會腐爛和不會腐爛的分開就好了。”如今,像彭明珠這樣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村民在澄江街道已占大多數。村民只要按要求分類傾倒垃圾,就可獲得相應的“甜蜜積分”。
“村里有12個這樣的垃圾分類收集點,村民每正確傾倒一次,可以獲得一個積分,這個積分還可以換取洗潔精、食用油等日常用品。”澄江街道鳳洋村黨支部書記彭華明說。
一場“綠色革命”在澄江街道悄然進行,成為我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的“樣本”,通過示范引領,今年,我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工作在397個村全面鋪開,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行政村全覆蓋,為美麗鄉村建設鋪平坦途。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傳統觀念、生活方式和環境建設的深刻變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2018年,我們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組合拳,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農民增收創富水平,促進‘兩山’理論在黃巖落地生根。”區農辦主任朱世聰說。
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山間,橘鄉人民正以滿腔的熱情、創新的理念、勤勞的雙手、扎實的作風,譜寫著一首首綠色交響曲,在生態文明創建的大道上昂首闊步、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