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11日訊在黃巖城鄉,有這么一支特殊的基層宣教隊伍,隊伍中的成員行走在各地,被老百姓親切地喚作鄉村文化大使。
他們是普通的,每一個人都源自草根,來自民間,也扎根村居;他們又是特別的,有所專長,以自身的品德修養,熱心服務百姓,是黃巖區文化基層宣講工作里的中堅力量。
源自草根,回饋鄉梓
走進黃巖南城街道山前村,夏荷初露,清雅的荷花隨風搖曳,不遠處的人口文化園內,一群身著紅裝的舞者正開懷地敲著腰鼓,邊上高大矗立的文化禮堂里已是座無虛席,講臺上授課的老師風趣幽默,時不時惹得底下的“鄉村大使”鼓掌叫好。
5月7日,這里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黃巖“鄉村文化大使”培訓大課堂,據了解,此次培訓大課堂面向黃巖區自2010年至2016年來選拔來的315名鄉村大使,涵蓋了退休教師、種養殖戶、手工業者、家庭主婦等。同時,黃巖區還專門從外來民工、外來媳婦和少數民族等人群中選拔“鄉村大使”,提高宣講的針對性和覆蓋面。
該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秘書長張夢滟告訴記者,“培訓課堂上請過來講課的老師都來自各個行業中的精英翹楚,有時請一些理論專家,他們傳授的是最新的政策熱點;有時請文藝創作人才,教授宣講的技巧;有時也會請音樂表演專業的老師,向鄉村大使講授節目的組織彩排等等。”
除了每年定期舉行的大規模的培訓課堂外,黃巖區還設立了鄉村文化大使俱樂部,不定期地鼓勵開展小規模的交流活動,以提升鄉村大使的綜合素質,讓他們更好地能夠服務當地的老百姓。此外,在鄉村大使之間,也有“文化走親”的活動,村居之間可以聯合舉辦晚會,這場晚會便可以邀請黃巖幾個比較有名的團隊,來進行集體的表演。
培訓課堂結束后,來自黃巖南城街道山前村的陳巖品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民,在去年很榮幸的成為了“鄉村大使”,村里每個月的15號都會集體組織一次“微宣講”活動,自己每次都會去聽,有的時候自己也會上去講。等活動結束了,他也會和村民們一起討論剛剛宣講的內容,互相交流。
黃巖東城橘鄉社區的居民汪秀花也樂呵呵地說道:“我以前是家庭主婦,都沒有時間來拾起自己的興趣愛好,那么現在我會主動的帶動社區里的居民來參與“跳廣場舞”等活動,大家一起學學舞蹈、打打腰鼓,有時還下鄉參加演出,既聯絡了社區居民感情,也豐富了大家的文娛生活。”
輕歌曼舞,留藝術在百姓心間
5月27日,在黃巖九峰文化大院里,鄉村大使張恩福工作室表演了《文化禮堂喜樂多》這一快板節目,雖然表演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超過了60歲,但表演卻生動活潑,活靈活現,絲毫不輸年輕少女。“打竹板,情滿懷,我們姐妹走上臺,說點啥?文化禮堂喜樂多,我們就來夸一夸,夸一夸。”隨著輕快、響亮的節奏拍子響起,只見場上舞者移步換影,或左或右,舞姿律動,搭配和諧。“自從文化進禮堂,我就拉他去唱唱歌跳跳舞,看看書報聽講課,愛好改變脾氣和,和和美美恩恩愛愛快樂多……”“好,說得好!”在場的觀眾無不為其團隊的妙語連珠而大加贊嘆,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增長了關于文化禮堂的知識。
表演團隊的隊長韓紅月告訴記者,她們是黃巖“久久藝術團”的舞蹈隊成員,為了排演這個節目,每個星期都會至少有四五天的時間在排練。“沒辦法,為了保證節目的效果,讓百姓看得開心,我們辛苦一點,這都無所謂的。”當天天氣炎熱,韓紅月的額頭已經有了汗珠,她隨手擦了擦汗,繼續說道,“我們現在幾乎已經去遍了黃巖農村的各個鄉鎮,上次去寧溪富山,那邊因為山高路遠,山路崎嶇,團隊里的很多人暈車,身體很不舒服,但也都還是堅持下來了。那次演出很成功,富山的村民們還問我們什么時候會再去呢。”
問起韓紅月表演的初衷,她真誠地說道,“我們不為什么,節目表演一直都是免費的,因為我們也想著現在退休了,想找個方式來繼續為社會發光發熱,只要老百姓喜歡我們的表演,我們就最高興了。”
“她啊,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上次因為嚴重的口腔潰瘍,嗓子不舒服,醫生都嚴令禁止不能再繼續表演了,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著,永遠是最早到我們的訓練室,最晚離開的那一個。”團體的成員徐從芳帶著些“生氣”的關心口吻說道。
一人一“白搭”,一人一舞臺
“黃巖白搭”是一種使用當地方言、用閑聊方式表演的藝術形式,互動性強,有點類似于單口相聲,以土聲土色著稱,深受黃巖百姓的喜愛。有這么一人,他將黃巖白搭詮釋得淋漓盡致,自打15歲開始便登臺表演,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順口溜張口就來,素有“黃巖趙本山”之稱。他便是黃巖西部上鄭鄉坑口村的農民鄭英俊。
“改革開放走對路,千家萬戶窮變富,原先目標萬元戶,現在十萬百萬嫌欠多……”宣講員鄭英俊將一曲《教兒教囡走正路》以黃巖白搭的方式詼諧道來,贏得了滿堂喝彩。有鄭英俊在的地兒,就是個熱鬧地兒,只見他不慌不忙,時而走到堂正中侃侃而談,時而在精彩處戛然而止,余音繞耳,讓人回味無窮。一句又一句的順口溜到了他這里,就像草原上的馬兒那般自由奔放。“我講的都是民俗生活,十分的接地氣,大家都喜歡聽,說我的白搭土話再正宗不過了。”鄭英俊笑著說,“他們喜歡聽,我當然奉陪到底,一講到底。”
鄭英俊創作的“黃巖白搭”內容豐富,包括了小品、相聲、三句半等,目前已經累計創作了200多篇作品,有近20萬字。“這些都是我自己個人創作的,有時候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我的床邊永遠放著一本筆記和一支筆,有的時候靈感來了,就寫上幾句。也有時候為了揣摩某個字眼某句話,我會翻來覆去想上好久,一想到就記錄,我從不錯過任何的好內容。”鄭英俊笑著說。沒有任何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鄭英俊這一口信手拈來、妙語連珠的“黃巖白搭”是經過了長期的努力和學習,長期以來農村基層真實的生活經歷培育了他深厚的文化創作底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長久以來,鄭英俊以一顆純潔質樸的心保持著對文藝宣講的熱愛,受到了無數百姓群眾的喜愛。“只要我還在,說得動話,拿得動筆,我都不會停下來講白搭,我會把這件事長長久久地做下去,也感染愿意聽我講白搭的老百姓們。鄭英俊說道。
深耕黃巖鄉土,厚植農村文化,他們是最堅定的執行者,是最可愛的宣講員,是百姓最親近的伙伴。“一人一白搭,一人一舞臺,一人一亂彈”,許許多多的一個人匯聚成了黃巖鄉村文化大使的隊伍。
他們平平常常,但也與眾不同,在你的身邊就有著他們最活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