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近日“鄉村大使”在宣講六中全會精神。夏曉微攝
日前,一個喜訊從北京傳來:黃巖“鄉村大使”獲評“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全省唯一,也是近五年來,臺州宣傳系統第一次獲得全國級獎項。11月3日上午,黃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黃人川在北京接過了這個沉甸甸的獎牌。
自2011年開始,該區傾力打造“鄉村大使”宣教隊伍,通過“群眾宣傳群眾、群眾教育群眾、群眾引導群眾”的方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補齊了基層宣教力量薄弱“短板”,打通了基層宣教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納米”。
民間選“民星”,315名群眾當“大使”
最近,素有“黃巖趙本山”之稱的鄭英俊又“紅”了一把,他創作的《百年古夢今朝圓》,配上鑼鼓表演,將中央治國理政新實踐的成果,以及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信心鮮明生動地展現在群眾面前。
今年70歲的鄭英俊,15歲開始登臺表演,是省首批優秀民間藝術人才、省優秀宣講員、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別看老鄭年紀大,吹拉彈唱可樣樣精通,尤其是講白搭的本事更是一絕,不僅老幼愛看,年輕人中也有不少“鐵粉”。
2011年,該區廣泛發動對本地風土人情、社會經濟、物產文化等方面比較了解的群眾參加“鄉村大使”選拔,一大批像老鄭一樣有所專長、喜歡文化的民間文藝人才,被充實進“鄉村大使”隊伍。
如今,已有315名鄉村大使活躍在田間地頭,年紀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十來歲,知識閱歷各不相同。如何讓這樣一支隊伍朝著同一個目標精準發力,該區宣傳部門花了不少心思:連續四年,他們邀請區內外理論專家、文藝專家、優秀民間藝人,圍繞形勢政策、節目策劃、表演要領等各個方面,對“鄉村大使”們進行了全方位精心培育。
在黃巖西部山區嶼頭鄉,有一支外來媳婦表演隊,隊長蘇學麗也是一位“鄉村大使”,“過去我只是把唱歌跳舞當成興趣愛好,自從當選了‘鄉村大使’后,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方針政策融入到演出中。”去年,嶼頭鄉一位80后村民屈美麗找到蘇學麗,表示也想加入宣講團。“除了跟著老師學跳舞之外,還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胡雙是一名“85后”大學畢業生,擅長朗誦、主持。在一場大型晚會上偶遇鄭英俊老師后,胡雙被鄭英俊的“黃巖白搭”所折服。此后,他便開始拜師學藝,在鄭英俊的無私指點下,胡雙深得真傳。目前,胡雙成功當選黃巖區“鄉村大使”。
越來越多的新鮮力量不斷注入,讓這支隊伍越來越有活力。
鄉音說鄉情,三句半說出大道理
“領導核心最重要,政治大局要立牢,看齊意識不可少,不可少……”11月2日上午,“鄉村大使”王增軍的快板一開場,就把左鄰右舍都吸引過來了。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后,黃巖區成立了“鄉村大使”宣講團,奔赴各農村文化禮堂,巡回宣講六中全會精神。寧溪鎮是此次活動的第一站,宣講當日,偌大的老區公所內,滿當當坐著人。
內容接地氣,宣講才更有底氣。如何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會議精神,轉化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方言節目,黃巖區的做法是:點單宣講。
每月,黃巖區委宣傳部都會推出“1+X”宣教菜單,其中“1”即形勢政策和黨政中心工作等必講內容,“X”即因時、因地、因人宣講的內容,以“點單”的形式到文化禮堂、田間地頭、農貿集市、工廠車間、學校課堂、流動人口聚集地等開展巡回宣教,從而實現“中心圍繞什么,就宣傳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宣教什么”。
最近幾天,盧荷芳工作室正在集中精力創作鼓詞說唱《守護天使金玲珠》,金玲珠是黃巖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二病區的護士長,今年剛獲得“五一”勞動獎章。“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講述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將其中蘊含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成村民聽得進去的土話、常理。”盧荷芳說。
“‘鄉村大使’的定位不僅僅局限于文藝表演,更要有社會擔當。”正如黃巖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所說,在基層宣講中,“鄉村大使”實際上發揮著“五個員”作用,即理論政策宣教員、鄉風文明傳播員、文化活動指導員、社情民意收集員、社會輿論引導員。
入耳更入心,“土”宣講引領新風尚
走進澄江街道鳳陽村文化禮堂,一條近千米的文化長廊映入眼簾,在這條長廊里,展示著彭氏家族家譜、名人軼事、詩詞文化等。其中,“云子公家訓十則”尤其引人注目,“盡孝、種德、慎言、敦誠”等十條家訓言語精當,發人深省。
若要問起這十則家訓的出處,村民們會提起村文化禮堂駐堂大使彭建祖,2014年底,村民們意外發現這保存完整的彭氏家訓,教師出身的彭建祖執筆將此譯成白話文,并在禮堂內開展了多次家風家訓宣教,鳳陽村也以這家訓十則為基礎,全力打造市級家風家訓特色村。
以個人的“微力量”凝聚整個社會的正能量,“鄉村大使”們以各種形式的宣講活動引領新風尚,已呈百花開放之態。
“九月初九是重陽,重陽美酒桂花香,尊老敬老孝名揚,中年父母是榜樣。”重陽節期間,盧荷芳創作的方言快板《孝敬父母不能等》受到了群眾熱捧。在他們的積極引導下,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等良好風尚傳遍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