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街道黨委(黨工委)和政府(辦事處),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根據省、市要求,現就2017年全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以打造“農民精神家園”為總目標,堅持“建管用育”一體推進,以品質為先、以管理為本、以內容為王、以培育為要,切實把農村文化禮堂建成惠及更多農民群眾的實事工程。2017年在充分發揮現有119家農村文化禮堂功能作用的基礎上,各鄉鎮街道分別新增1-2家,全區新增示范性農村文化禮堂30家以上(具體創建指標附后)。
二、主要任務
(一)堅持品質為先,全力完成創建任務
1.科學布局規劃。各鄉鎮街道要根據行政村人口規模、人員構成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兼顧村莊歷史底蘊、人文內涵,科學規劃、合理選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統籌兼顧已建成文化禮堂,充分考慮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線路,特別注重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與鄉村旅游相融合。條件成熟的社區、企業也可建成文化禮堂。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設計方案須由鄉鎮街道把關,并上報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領導小組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列入年底驗收名單。
2.提高建設檔次。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要與功能相匹配,與環境相協調,體現文化內涵,提高文化品位。堅持“成熟一個建一個,建一個成一個”的原則,著力打造“一村一色、一堂一品”。認真執行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標準,特別對禮堂、講堂、展示展覽等場所建設,注重面積、位置、形象等方面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區里將繼續聘請專家指導團,從村莊資源整合、特色挖掘到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展陳布置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
3.拓展服務功能。充分認識農村文化禮堂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平臺和路徑,在抓好硬件建設的同時,注重打造特色文化主題旅游品牌,拓展文化禮堂的效用與功能,特別是與當地產業開發、群眾休閑需求等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特色經營,注重學、教、玩聯動,形成以旅游為先導、以產業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體驗為價值,集創意農業、文化旅游、農家體驗、養老養生為一體的現代農村文化綜合體,使之成為各地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亮點。
(二)堅持管理為本,確保禮堂長效運行
1.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制度、資金使用制度、場地使用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嚴格按制度辦事,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每天按時開放,做到安排有計劃、活動有組織、展陳有更新、場地有管理。深化“鄉村大使駐堂制”,條件成熟的文化禮堂開設“鄉村大使工作室”。
2.健全管理機制。深化文化禮堂理事會負責制,實施理事會輪值聯盟制度,全面規范理事會的建構、運行、活動模式。有條件的文化禮堂建立法人治理機構,穩步推進文化禮堂法人化改造。籌建全區文化禮堂促進會,著力提高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水平。
3.強化考核激勵。實行文化禮堂創建工作“一月一匯報,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制度。及時發布文化禮堂活動動態,對已建文化禮堂活動開展情況每半年進行一次通報。調整文化禮堂考核標準,出臺文化禮堂規范化運行考核辦法。開展全區“十佳文化禮堂”評選,獲評禮堂給予每家1萬元獎勵。
(三)堅持內容為王,提升禮堂整體效用
1.緊貼實際,全面統籌。堅持教育教化、鄉風鄉愁、禮節禮儀、文化文藝四大內容進禮堂,突出思想引導、道德教化、禮儀培養、文化熏陶等功能。各文化禮堂開展活動,首先要考慮內容的政治性、方向性,把宣傳國家大政方針、推動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與群眾生產季節性、生活即時性、愛好多元性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全年總計劃”“一季一主題”“一月一專題”的要求,推出一系列動態、靜態的活動,使農村文化禮堂大門常開、活動常態、內容常新。
2.創新載體,優化項目。以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設置優質高效的品牌項目。深入推進“鄉村好聲音夢想大舞臺”,開展“唱村歌、辦村晚”系列活動,培育村落文化,激發村莊活力。深入推進“精品禮儀”,開展“誦經典、承傳統”系列活動,使之成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金名片”。深入推進“育家風樹新風”,開展“說村訓、曬家規”系列活動,培育良好家風村風鄉風。深入推進“種文化”,開展“結對子、育人才”系列活動,使農民群眾全面參與,成為舞臺主角。深入推進“文化走親”,開展“常相聚、共聯歡”系列活動,讓農民群眾享受更多文化成果。深入推進“文藝進禮堂”,開展“邀采風、創佳作”系列活動,進一步擴大文化禮堂影響力。深入推進“春泥計劃”,開展“牽小手、伴成長”系列活動,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深入推進“社工進禮堂”,開展“送服務、遞溫暖”系列活動,利用社會力量與禮堂結對共享。此外,還可在文化禮堂開設“創業故事會”“老娘舅講案”“道德評判”等多種載體,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使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3.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各文化禮堂建設成員單位要以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禮堂為己任,主動對接各文化禮堂實際,用好部門資源,把線上任務與各文化禮堂點上需求結合起來,從資金到項目,列出服務“清單”,全區形成“服務大菜單”,排出計劃表、時間表,供各文化禮堂按需點單。各文化禮堂自身也需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充分調動當地村干部、村民及文化禮堂理事會成員、志愿者隊伍積極性,及時排演和安排一批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
(四)堅持培育為要,著力激發內生活力
1.培育禮堂文化。各地要保護好文化根脈,積極培育紅色文化、禮儀文化、鄉愁文化。要主動發掘當地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印記,特別在“五一”“七一”“十一”等時間節點,組織義務勞動、上主題黨課、升國旗唱國歌活動,以紅色主題教育增強理想信念。廣泛開展各類禮儀活動,培訓禮儀司儀、印發禮儀指導手冊,幫助村民知禮、崇禮、行禮,特別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以節慶禮儀民俗弘揚優秀傳統。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民俗館等特色展陳,系統呈現村莊和宗族的發展歷程、先賢典故、風俗習慣和民間技藝,讓鄉愁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2.培育村風民風。在農村文化禮堂中廣泛設置善行義舉榜、好人榜等宣傳平臺,充分展示村民身邊的先進人物和感人故事,發動村民評選“文明家庭”“創業明星”“好學子”等典型,構建村級“美德檔案”體系,用真善美占領農村道德高地。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和鄉風評議活動,建立完善各項村規民約,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凝聚村民共識。把好家風建設融入禮堂文化,以“家文化”孕育文明鄉風。
3.培育文化隊伍。積極挖掘和培育村民文化隊伍,重視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動員有一定專長的人員投身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鼓勵文藝工作者“沉下去”開展“上門送服務”活動,鼓勵在校大、中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文化禮堂進行“七彩課堂”志愿服務。特別要加強對鄉村大使的選拔和培養,定期對鄉村大使開展分門別類的專題培訓,提升鄉村大使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使之成為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要認真研究今年的建設計劃,制定實施方案,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區委宣傳部要牽頭抓總,做好統籌協調,區文廣新局要履行管理服務指導職能,區農辦、區文明辦、區文聯、團區委等單位要根據工作職能主動對接,加大指導力度,強化供給能力。其他文化禮堂建設成員單位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盡可能多地把各種資源、載體、項目向農村文化禮堂傾斜,共同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
2.加強考評管理。區級層面,要將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育”工作納入區對鄉鎮街道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列入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重要考核內容,列入文明村鎮、文化強鎮強村等相關評價體系,并建立通報督查制度。各鄉鎮街道要將文化禮堂建設作為駐村干部和村級班子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村“兩委”要加強對文化禮堂理事會的指導和管理,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管理辦法。
3.加強經費保障。按照“分級負擔、以獎代補、社會共籌”的原則,為文化禮堂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區財政設立文化禮堂專項獎勵資金,對一、二、三類文化禮堂分別給予每家15萬元、10萬元、5萬元的創建獎勵資金以及3萬元、2萬元、1萬元的管理獎勵資金。各鄉鎮街道要統籌農村建設資金,并按不少于區財政獎勵數額1:1的比例資金投入文化禮堂建設。各行政村要突出建設主體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動員企業、文明單位和社會熱心人士與文化禮堂結對共建,資源共享。
4.加強安全保障。嚴格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把安全貫穿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運行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文化禮堂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用電安全等,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特別是在組織大型活動時,各鄉鎮街道一定要制定安全預案,做好安全風險評估,切實加強活動管理,嚴防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附件:2017年黃巖區農村文化禮堂創建指標
臺州市黃巖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領導小組
2017年2月16日
附件:
2017年黃巖區農村文化禮堂創建指標
鄉鎮街道 |
2017年創建數(家) |
鄉鎮街道 |
2017年創建數(家) |
東城街道 |
1 |
上鄭鄉 |
1 |
南城街道 |
1 |
嶼頭鄉 |
2 |
西城街道 |
2 |
北洋鎮 |
2 |
北城街道 |
2 |
上垟鄉 |
1 |
澄江街道 |
2 |
平田鄉 |
1 |
新前街道 |
2 |
茅畬鄉 |
1 |
江口街道 |
2 |
頭陀鎮 |
2 |
高橋街道 |
2 |
院橋鎮 |
2 |
富山鄉 |
1 |
沙埠鎮 |
2 |
寧溪鎮 |
2 |
|
|
抄送:市委宣傳部,區委副書記徐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嚴鋼,副區長屠榮彪。
臺州市黃巖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7年2月16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