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玫曉攝
每天早上,西城街道新堂村村民彭賓花都會準時來到新堂菜市場,選購新鮮的蔬菜。在彭賓花眼中,現在的菜市場與改造前相比完全變了個樣:干凈衛生,超市般的購物環境,蔬菜、肉類價格較為公道,分量足。
新堂菜市場地處黃長線新堂村路段附近,已經營了13個年頭。改造前,菜場的臟、亂、差一直困擾著經營戶和周邊居民。今年7月,該村投入160余萬元,對整個菜場進行改造,于9月27日改造完成重新開業。改造后的菜場建筑面積達3000平方米,能容納52個攤位。
近日,記者來到新堂菜市場實地走訪。在市場管理員林玉冬的帶領下,記者看到改造后的菜市場干凈整潔,功能區區分明顯,蔬菜區和涼菜區的設計獨具匠心,菜攤采用階梯式設計,便于攤主展示和顧客挑選。涼菜區采用“封閉式”銷售,只在店面的透明玻璃窗上設置了兩個銷售紗窗和一個付款紗窗。林玉冬告訴記者:“涼菜區可以銷售涼菜、熟食等食物,其設計主要是防止蒼蠅等來襲,保證食物的衛生安全。”
水產區同樣“脫胎換骨”,在每個寬敞的攤位前都設置了一塊玻璃擋板,且在其周圍擺放著垃圾桶,地面上也有深挖的兩條寬約30厘米的排污管。這些玻璃擋板有什么用?林玉冬笑著向記者介紹:“水產區排放污水較多,易造成污染。設置這個玻璃擋板一方面是為了規范每個攤位貨物擺放,防止銷售者超長、超寬隨意霸占過道。另一方面,也是防止污水四濺,確保菜市場整潔衛生。”
今年已63歲的金巖友老人在菜市場的自產自銷區銷售著農家蔬菜,老人告訴記者,雖然自家的商品銷售量還不是很好,但他這個攤位是無成本經營,沒有任何租金、管理費,總收入比之前有所提高,日子過得也比以前舒服了。
據林玉冬介紹,在傳統的蔬菜銷售模式里,蔬菜要走上餐桌,至少得經歷3個環節,包括收購、批發、零售。這些環節直接推高了成本,菜價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漲了好幾倍,F在他們在積極籌劃菜市場與蔬菜種植戶、合作社進行產銷對接,縮短供應鏈,降低成本,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