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大豐收河道成了“垃圾場”》后續報道——為如何處理茭白葉支招
眼下正值茭白上市季節,“茭白之鄉”——頭陀鎮的田里“綠浪”翻滾,隨處可見種植戶們忙碌的身影。該鎮目前共種植茭白1萬多畝,占耕地面積55%,年平均產值達8000多萬元,茭白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茭白學名叫“菰”,屬淺水多年生草本植物,江南地區一年三熟,嫩莖俗稱“茭白”,一棵長達2米左右的茭白,食用部分的嫩莖僅15至20厘米,其余都是茭白葉。正是這些“雞肋”般的茭白葉,使得頭陀鎮的茭白種植戶在高興之余,不免有些犯難。1斤茭白就有1.5斤的茭白葉,面對這堆積如山的茭白葉,多年來,當地一籌莫展。
據調查,茭白葉最基本的處理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將茭白葉埋入田里,任其腐爛后作為肥料;二是將其剁碎,混入其他飼料后用來喂養牛、羊等牲畜;三是曬干后作為柴火;四是隨意丟棄到河道等處。最后一種實不可取,大量的茭白葉輕則堵塞河道,重則污染環境。
面對“棄之可惜”的茭白葉,難道就沒有“他山之石”可以使茭白葉“變廢為寶”嗎?
當然有,上海青浦練塘的茭農就利用茭白葉代替普通的稻草,通過精心設計,巧手編織,把原本無人問津的茭白葉變成了一個個現代工藝品,從此走出了一條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的新路子。其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曾一年創下4000多萬元的驚人產值。
這一成功案例,為我們在茭白葉的開發利用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現今,我們最不缺的就是茭白葉,而編織所需的勞動力在農村同樣豐富,最關鍵的是技術方面的學習借鑒。據了解,茭白葉在變成可以用來編織的材料前,要經過挑選、修剪、熏蒸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關系到最后成品的質量,而產品樣稿的設計更是一項技術活。因此,我們不僅要借鑒這一創意,更要學習其中的關鍵技術。
除了制成工藝品,寧波慈溪的一些加工廠將收購的茭白葉經過曬干、剪切、打包裝袋后,制成家居用品的填充物,暢銷海內外。與普通的棉、滌綸等填充物相比,用茭白葉制成的填充物更加安全,也更為環保。
茭白葉的開發利用,不僅能解決一直懸而未決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制成工藝品后,甚至出現了茭白葉價值遠超茭白的“奇觀”。茭白葉加工企業的創辦,能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緩解就業問題的同時實現了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