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走進高橋聯豐螺嶼區塊,一股建設的暖風撲面而來,現場地樁林立,機器轟鳴,扎鋼筋、澆水泥,施工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個個項目先后落戶,一幢幢廠房拔地而起,這片開發利用低山緩坡得到的土地,正散發著無限活力。
而在過去5年,整個高橋聯豐螺嶼區塊只有兩個地塊開工建設。如今,同樣的土地上,已有20余個地塊開始動工建設。何以短短一年時間里,“沉睡”5年的土地能夠“活”起來?
關鍵詞:突破
走進矛盾破解難題
早在2007年,高橋聯豐螺嶼工業區塊憑借其特殊的地形和交通條件,成為我區拓展用地空間、破解歷史遺留難題的重要區塊。然而,這片土地在過去5年卻“荒草叢生”。為此,黃巖經濟開發區一直在思索,尋求改變該區塊現狀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2012年初,一場圍繞“解難題,促開工”的行動拉開序幕。開發區以“百日競賽”為契機,成立高橋聯豐螺嶼區塊工作小組,逐一走訪區塊內的34家入園企業,根據企業對入園建設的態度和想法,分類歸納,分析原因,全面摸清企業入園現狀,并將其中10家企業作為重點幫扶對象。
“現在的廠房太小,很多訂單只能放棄,等施工手續辦好,我就馬上動工建廠房。”這些天,黃巖瑞豐塑模廠的老板黃青兵,對位于高橋聯豐螺嶼區塊的廠房建設已有些迫不及待。這樣的建設熱情,得益于盤活存量土地的新政策。
由于企業規模小,經營狀況改變,加上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周期較長,部分企業用地需求發生變化。針對這一情況,開發區與國土、建設、財稅等部門反復醞釀,經區政府同意推出政策,對區塊內確實無開工建設意愿和能力的企業,允許收回地塊后重新掛牌出讓,讓有建設需要的企業進來。截至目前,已有20個地塊重新出讓。
關鍵詞:“活”人
激活基層干部“服務動力”
2012年9月,臺州市益達汽車飾件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維東取得高橋聯豐螺嶼區塊的出讓地塊后,就曾為審批的事情發愁。項目落地,需要辦理40多種手續,涉及30多個部門,這么多手續該怎么辦理?
但現在,李維東心里暖融融的,因為在開發區“項目保姆”的幫助下,從推出掛牌起不到兩個月,就已經辦好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拿到建筑施工許可證后馬上就可以進場打樁了。
去年以來,開發區以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效能為著力點,建立班子成員聯系區塊制度,依托投資項目代辦中心,按照“一個項目配備一個責任人、一個工作小組,制訂一套代辦方案,建立項目跟蹤卡,全程跟蹤”的服務模式落實項目代辦制度。開發區的領導干部直接把建設現場當做辦公室,協調解決企業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園區企業建設呈現出“加速快跑”的局面。
關鍵詞:惠企
增強園區“服務引力”
“政策是書面的東西,關鍵還是要看執行政策、落實政策的人是啥樣的,開發區對我們提出的要求,都是說到做到,就這一點,我信服。”去年,黃巖富熙塑業有限公司為了新廠區東、南側邊坡高差較大的問題,找到了開發區的領導。不到幾天,開發區工作人員就到現場勘察,并邀請專業機構進行現場踏勘并設計邊坡防護構造,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如果說之前比的是政策和配套,那么現在拼的則是環境和服務。今年以來,開發區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對園區的企業實行一站式以及現場辦公、特事特辦、代辦、上門等服務,并積極兌現承諾,真心實意安企、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