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中旬的一天,記者驅車來到了位于黃巖西部的茅畬鄉。早已從教師崗位上退下的張士馨老人,正忙著在茅畬鄉下屬各村宣傳櫥窗上張貼啟事。啟事上書:“請收到高校錄取通知書的茅畬籍學子到興學協會登記。入學困難的學子,可申請無息貸款。”落款;茅畬“興學會”。每年的夏天,恰是莘莘學子高校錄取時,同時也是“興學會”最忙的時候。張士馨每天都會對考上大學的學生進行登記,又要四處奔走,爭取為學會籌集更多的資金。
從1994年至今,張士馨已經堅持了整整十二年。
緣起希望工程
十二年前,張士馨從茅畬中學教師崗位上退休。
不過,張士馨老人不會忘記,那些貧困學子對上學強烈渴求的眼神。特別是他所教過的學生,因貧失學、輟學,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的學生牟蘭英,因母親生病拖累,家庭不能支撐她繼續完成學業,他發動學生捐款,終因力量有限而無法解決其生計問題而休學。還有一位下橫村的楊暉同學,學業冒尖,高中畢業后,因父親病重,為了養家糊口也只好踏上打工之路。
對一位教師而言,還有什么能比這更讓他痛心!
茅畬,作為革命老區,經濟、交通落后,上學難一度困擾剛剛擺脫溫飽狀態的鄉親們。
1994年7月,張士馨從教師崗位上退下。受“希望工程”啟發,他準備聯合幾位朋友,搞個類似“希望工程”的民間組織,吸收全鄉以至鄉外有識之士的“富余”資金助貧困學生上學。
“鄉下人窮怕了,教育就是改變貧困的良器。”談起“興學會”成立緣由,張士馨娓娓道來。言談中,滿是誠摯。
各界人士踴躍資助
張士馨把他的想法跟幾位朋友說了一下,結果他們都非常支持張士馨的想法,并愿與他一起做這件有意思的事情。
隨后,虞敏行起草了《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興學協會倡議書,并得到該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大家先每人捐資500元,搭起“興學協會”框架,并制訂了規則章程,申明協會一切工作不取任何報酬。最后協會定名為“黃巖茅畬民間興學協會”,意思是振興茅畬鄉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
認識的,不認識的都趕來了。94歲的楊震翼醫師聽到了,說這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大好事,親自送來500元錢。退休干部牟呂文,身患絕癥,特意從臨海找到“興學會”,將1000元錢及《黃巖志》、《臺州志》交給“興學會”。1938年入黨的85歲高齡的老黨員孫錫華主動上門,他說:“我老了,但為家鄉辦好事,我也應盡力為之。”
值得一提的是,遠在臺灣楊梅中學教書的牟宣力也對“興學會”大力支持,1998年協會成立時還從臺灣不遠千里親自前來出席,并附上1000美元作協會基金,回去后還寄來幾十冊自然科學書籍,作為當地學校的教學讀物。
至今,協會會員發展到90余人,分別來自各地區。既有在外務工的,也有在政府部門的,成立之初共籌集到資金11萬元。協會由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16人構成核心層。運行以來,可謂熱心助學,清正廉潔。
助學結碩果
浦陽村牟某,是他們協會成立后資助的第一位大學生。由于其父親身患絕癥,家境異常貧困。接到高校錄取通知書之前,父親已病逝。當他接到“興學會”送來的一萬元現金時,泣不成聲。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牟某浙大畢業后,在溫州謀得一份工作,收入頗豐。春節期間,牟某返鄉,把一萬元錢捐給協會,并表示要繼續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興學會”共獎勵當地考取大專院校的大學生245名,中小學各年級段的優秀生78名,計發資金4.8萬元;另給5名特困生資助了2.28萬。
每年正月初六協會都會舉辦新春茶話會,讓資助者和被資助者見見面,交流心得。在今年的新春茶話會上,上橫村考取寧波大學的葉榮輝向與會者細談了他上學以及入黨經歷。并告訴學會自己所獲得的獎學金基本上可以支付在校學習生活的費用。這些回鄉過年的大學生們,還利用假期幫助協會出了《鄉情》特刊和《新春》特刊,介紹茅畬鄉的好人好事以及當地的人文景觀。
協會身份由“助”轉“貸”
作為一個全民間社團組織,“興學會”在全員努力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以及在區教育局、區民政局的關懷和支持下,12年來取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
時過事移。在新的形勢下,“興學會”也遇到了新問題。當地家長礙于面子問題,即便家里沒錢也不愿接受協會資助。此外,不少貧困家庭也不愿透露。
張士馨等人從牟某身上得到啟發,協會轉變思路,參照國家貸款的做法,以無息貸款替代資助政策。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當地貧困大學生,可向協會申請貸款,大學生畢業后向協會償還所借即可。
“貧困生們從心理上能更容易接受”,張士馨說,這樣協會的性質在一定程序上由“助”向“貸”發生了深層次的人性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