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0y88q"></pre>
  • 
    
  • <s id="0y88q"></s>
    浙江在線-黃巖支站 
    您現在的位置: 黃巖新聞網  >  新聞在線  >  黃巖新聞
    何人會得春風意——榜眼喻長霖軼事鉤沉與隨想(二)
    2025年07月04日 11:12 來源: 【進入論壇】

      

      九峰山,是浙中名邑——臺州黃巖的城市地標,也是精神原鄉。康有為黃巖訪友,贊曰:“黃巖在臺(天臺)宕(雁宕)間,九峰環立,峭碧摩天……其地分雁宕之幽奇,其所孕產人才亦必俊拔……”

      清光緒乙未科榜眼喻長霖公,就是從黃巖九峰山走出來的一代才俊。他與康有為系同榜進士,淵源頗深。

      為減少枝蔓,本篇選擇長霖公九峰鏡心亭何人載酒七言聯的微觀視角,以一家之言,解鎖清末民初易代之際其個人命運和精神世界,進而管窺一代士人的群體命運和精神世界。

      榜眼墨寶亭生輝

      乙巳新正,九峰山麓的梅花破蕊綻放,傳遞出“獨天下而春”的訊息。

      這里,有堪稱人文淵藪的九峰書院。清同治八年(1869),一代循吏孫憙(一作孫熹)從寧海履新黃巖知縣的第二年,“益振厲奮發”,將毀于兵燹的九峰寺改建為九峰書院。他還親撰《九峰書院碑記》,訂立《學規》,并在北山魁字巖摩崖鐫刻“青云直上”四字,勉勵學子。

      翌年,延攬“言行師表垂萬世,史志文章冠晚清”的城東柔橋王棻大儒,執掌九峰書院首任山長。自茲,書院奉“左交許鄭右程朱,要使濱海變鄒魯”為圭臬,傳道授業解惑。其間,他4次受命,凡12年,影響深遠。

      朗朗書聲、濃濃墨香中,先后走出了王彥威、喻長霖、王舟瑤、管世駿、陳瑞疇、章梫、許元穎、於昕、江伯震、黃方慶等先賢人杰。

      黃巖乃至臺州,自清初“兩庠退學案”“白榜銀案”發,進士絕榜近百年后,復又“人文蔚起,卓然為浙東生色”。其中,榜眼喻長霖是有清一代臺州最高也是唯一榮膺一甲殊榮的文科舉“學霸”。

      此黃巖之幸也。

      光緒二十年(1894),主講九峰書院的王舟瑤倩寓居黃巖的“海派四杰”蒲華大師,繪制《九峰讀書圖》。這是蒲華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王舟瑤在上面題七絕五首,詩跋中列舉了喻長霖等六位同在書院求學的小伙伴名字,字里行間,“不勝黃公酒壚之感”。

      他還撰有《九峰讀書圖記》,情真意切,懷念之情躍然紙上:“每當夕陽西落,山月初上,則相與散步諸處,藉草列坐,各論日間所讀書與夫身心之過諐,時事之得失,古今之治亂。每析一疑義,群證心得,則不覺忻喜歡娛……余與轂成(黃方慶)應學使之招,讀書杭之西湖詁經精舍。西湖山水甲天下,而余與轂成私心終惓惓以為不若九峰樂也。”

      1934年春,毗鄰九峰書院的鏡心亭在桃花潭畔落成。長霖公與朱劼成、王念劬、柯璜、任重等八位黃巖籍耆宿大賢,為之題寫楹聯。正草隸篆各具風采,盡顯名士風流,儼然蘭亭雅集的千年余韻。其中,長霖公的“何人會得春風意,載酒時作凌云游”七言聯,最為引人注目。

      書如其人。長霖公的書風,豐腴圓潤、雄秀俊麗,一筆一畫皆是深厚學養和士人風骨的外化。他幼承庭訓,“夜讀經史,日習小楷”,以帖學為宗,師法顏真卿等唐代大家。同時受時風影響,清末碑學興起,他與康有為等同時代文人墨客過從甚密,作品中可見北碑的雄強筆意,呈現對金石氣的追求。時年78歲,已臻人書俱老之境。因是勒石楹聯,只署名款,未鈐印。

      鏡心之名緣何來

      關于鏡心亭,《九峰廣志》載:九峰學村首事王定一與伍止淵大師及弟子一起疏浚桃花潭,在南岸水際建攢尖頂單檐方涼亭一座,名鏡心亭。

      王觀岳先生2000年元旦撰《鏡心亭記》,也記述了這段歷史:“九峰為邑之勝地。鏡心亭,又斯境之明珠也。斯亭,經原九峰學村首事王定一先生募建,歷時數載,于一九三四年春落成。前清進士朱劼成、榜眼喻長霖等八位鄉賢先達,撰聯揮毫,為斯亭增光添彩……”

      《志》和《記》概述了鏡心亭募建、修繕之始末,對何以“名鏡心亭”,都未曾提及。筆者查找過一些史料,未果。在此不揣谫陋,妄提拙見。

      《莊子·則陽》有句:“生而美者,人與之鑑。不告,則不知其美于人也。”《說文》記:“鑑諸,可以取明水于月。”漢鄭玄注:“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可以想見,我國最早的鏡子,在銅鏡出現之前,是以平滑的陶瓦器“鑑”上面倒上一層水,形成水平面,即陶鏡,又稱水鏡,用來映照。

      由物及人。

      “鏡心”,源自道家“至人用心若鏡”的智慧。莊子在《應帝王第七》中提出:“無為為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用心若鏡”是一種無為的極致。由此,人的身心完全超越外界客觀事物的遮蔽,完全敞開自己,進入“游無朕”的境界。“心”與“鏡”,于是被鏈接在一起,成為“心鏡”或者“鏡心”。

      說到“鏡”,必然會聯系到另一個重要概念“靜”。莊子在《天道第十三》中提到:“水鏡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乎?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道德之至。”

      顯然,莊子所說的“水靜猶明”與“圣人之心”的關系,來源于老子,也是對老子的應合。老子說“歸根曰靜”,要把握自然之道,真正體驗“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就得“致虛極,守靜篤”。

      這一思想出了圈,超越道教,獲得了儒、釋乃至普世認同。諸如荀子的“虛壹而靜”、諸葛亮的“寧靜致遠”、王陽明的“修靜以入心之境”、弘一的“靜待花開”等,都有精辟闡述。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妙道大師”伍止淵是道教全真龍門派二十四代代表人物,鶴發童顏,自帶仙氣。民國十八年(1929),他從湖北長春觀等地修道大成后,回到黃巖故里。

      世界兵荒馬亂,幸好“清絕勝蓬壺”的九峰山,正滿足他對修道處所的所有想象。

      “覓一壑幽棲,輾轉塵寰教息馬。借九峰片席,逍遙世外好栽梅”。于是乎,他在此栽梅植竹,興建玄都觀(又稱小玄都觀)。同時,與王定一一拍即合,率眾弟子浚溪、壘石、建亭。

      機緣所至,伍止淵擁有明朝國師劉伯溫的蕉葉式古琴。彼時,他端坐亭中,對一張琴,一溪云……天籟般的清音,隨月光飄散,在空谷中回響。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古琴作為一種靈物,“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弦鳴指間,潤澤心靈,讓人寧靜生慧。

      “鏡心亭”的名字,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鏡心亭,到底“鏡”的是什么樣的“心”?

      蘇詩集聯昭心跡

      出走半生,對九峰,喻長霖、王舟瑤等鄉賢自是一往情深。此去經年,長霖公曾先后寫下多首有關九峰的詩作。如:

      游九峰作

      四十年前舊游地,名山往事渺難追。

      先進衣冠同逝水,后凋松柏滯寒枝。

      艱難素友雙弓米,憂患余生百劫棋。

      精舍講堂風寂寞,柔橋芳草夢迷離。

      收到故鄉盛情邀約的長霖公,提筆凝思,“俯仰身世,萬端交集”。“辛苦遭逢起一經”。他16歲首度入讀九峰書院,師從母舅王棻,后又負篋曳屣千里從師,當“小鎮做題家”。之后,一路秋闈復春闈,艱難困苦、屢敗屢戰,39歲終于開掛逆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回望來時路,人生幾度秋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如今,春風不許再少年,在“奔走四方”后,耄耋之年客居滬上,結廬杭州,躬耕嘉興。經過歲月磨礪的家山底色,早已褪去蔥蘢蒼翠與紅塵喧囂,世事滄桑,物是人非,怎不感慨系之矣。

      “何人會得春風意,載酒時作凌云游。”

      如上,一揮而就的詩聯,構思精巧,格高意遠,渾然天成。乍一看,似乎盡顯蟾宮折桂之豪氣。而且,與榜眼身份絕配,絲滑得沒有一丟丟違和感。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長霖公的自撰聯了。

      其實不然。該楹聯為集聯,上下聯均集自蘇軾詩句。確切地說,是“烏臺詩案”后、二刷杭州時期的蘇東坡詩句。放下執念,他從蘇軾到蘇東坡,從鮮衣怒馬到竹杖芒鞋,從浸淫儒學到禮佛好道,實現了士大夫最偉大的涅槃。

      深意在此。

      上聯出自《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其八)》:

      湖面初驚片片飛,樽前吹折最繁枝。

      何人會得春風意,怕見梅黃雨細時。

      蘇軾任杭州太守時,臨海章安(今屬椒江區)人楊公濟任通判,二人同僚兼詩友,經常在公務之余互相唱和。

      縱觀蘇軾的梅花詩,創作時間主要集中在“烏臺詩案”以后。“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最重要轉折點,沒有之一,其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等,都由此分野蛻嬗。從那一刻起,蘇軾開始關注梅花,仿佛也成一株遺落幽谷的梅花了。特別是幾次顛沛流離,在荒郊野外,看到梅花寂寞開無主,能不歌吟之?

      下聯出自《送張嘉州》:

      少年不愿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

      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

      虛名無用今白首,夢中卻到龍泓口。

      浮云軒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難入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

      笑談萬事真何有,一時付與東巖酒。

      歸來還受一大錢,好意莫違黃發叟。

      此詩亦作于杭州太守任上,他得知同僚張伯溫將赴自己的故鄉出任嘉州(今樂山)知州,特以詩相贈。詩中還反復化用李白詩句。

      理想與現實,出川與歸鄉,李白與蘇軾,謫仙與東坡,如蒙太奇般閃回、重疊,呼應內心從掙扎追求到曠達樂觀。

      與《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等表現的人生理想一脈相承,蘇軾載酒游赤壁已實現了,而“載酒游凌云”、徜徉仙山之間是一種發愿,22歲“初發嘉州”時沒有實現,52歲“送張嘉州”時也沒有實現,至死他都沒有實現。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毋需意難平。

      長霖公的這一副集聯,堪稱絕妙。上下聯一問一答,既問人,又問心;既致敬蘇軾,又宣示自我;既是對隱逸傳統的繼承,更是一次歷史性的重構。

      前文(一)說到,長霖公曾為晚清名家鐘天緯撰《鐘征君傳》。征君者,朝廷或官府征辟不就的隱士也。其實,長霖公才是征君。

      正際鼎革,“城頭變幻大王旗”。袁世凱、孫傳芳、盧永祥等屢邀長霖公出任要職。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朝代政權的更迭,是一個生命與歷史緊密交織的沉重話題。每當易代之際,傳統士人多身陷死生棄用的兩難抉擇,既困于道德軌范與離亂生活之間的尷尬較量,復于追念勝國與依附新朝的矛盾中進退維谷。

      長霖公《澹寧自記年譜》表露了這段心路歷程:“只因慘遭國變,郁悶痛悸,致肝氣旺而肺氣阻滯不通,乃致水溢高原,全身浮腫……一病之后,恍然大悟。天地須臾,古今一瞬,自古無不亡之國,無不破之家,無不死之人,今者國破家亡,夫復何言,蓋憂患傷身,痛哭無益。盛衰生死得失之數,聽其自然,付之有命而已矣!”

      在家國遽變的深痛處,長霖公重新定義了自我。婉謝不仕,并非他是一個不識時務、冥頑不化的迂儒。

      沒有人能置身于時代的“巨流河”之外。殿試中,他以答策中有行變法句,獲光緒帝青睞而特拔為頭鼎甲第二名,欽點為榜眼。維新運動中,長霖公屬“帝黨”人物,與慈禧為首的“后黨”相比,是進步的。受翰林院派遣,他遠赴日本考察學務,學習西學,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持積極態度。后來參加立憲派,贊同“欲救中國,舍革命無他法”。與有榮焉的是,長霖公的得意門生鐘鏡芙、黃紹蘭,是中共一大代表駐地上海博文女校的創校校長。一大期間,時任校長黃紹蘭悉心保障,為建黨大業居功至偉。

      但他最終選擇隱退,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其一,儒家思想的影響。王朝更替的遺民現象,是帝制時代的產物,它的形成與儒學傳統文化塑造相關。社稷危亡,忠義是遺民精神和道德責任的核心,自古就有“一士不事二君”的古訓。

      其二,遁世隱逸的理想。追求嘯傲林泉的“松弛感”,在文人士大夫中由來已久。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交融催生了隱逸思想正式成為一種文化。

      其三,特殊身份的束縛。榜眼即榜樣,是讀書人膜拜的YYDS。深受儒學傳統教育的士人,地位越高心理壓力越大。“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享受了前朝的功名利祿,加之特殊的人設,改換門庭已然身不由己。

      其四,家族忠義的承繼。長霖公的父親喻興云受仙浦喻族人推舉,組織衛鄉民團,修筑壕堡,保境安民。同治二年(1863),在與土寇奮戰中英勇就義,事跡載入《浙江忠義錄》。母親王太夫人面對劫難,變賣家產贖回被土寇綁架的長霖。從此,家道中落,一家人全靠她紡織為生,含辛茹苦,孝姑教子。長霖公在母親“六旬攬揆之辰”,繪《寒機課讀圖》,并賦詩一首。翰林院編修俞樾作《圖記》,將王太夫人與刑部侍郎錢陳群的畫家母親陳書并稱,以為“《寒機課讀圖》必與嘉興錢氏《夜紡授經圖》同傳千古”。光緒帝師、相國翁同龢贈聯:“雛鳳神駒天下士,青裙白發女中師。”

      其五,臺州式硬氣的體現。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點贊左聯五烈士柔石有“臺州式的硬氣”。長霖公《臺州府志》序稱:“臺郡地僻東南彈丸之地,然常異才突起,群賢多能立光明俊偉事業以驚動人世,他郡莫之若先。”典型人物如方孝孺、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等。他們共同凝鑄成持義守道、舍生取義的臺州人文群像。

      總之,在風云激蕩、改朝換代的大波巨瀾中,長霖公不是“殉道者”,而是“標本式人物”,注定只能以遺老身份終其一生。

      是進亦憂,退亦憂。他23歲時作《慎思日錄》自勵:“遠思先父亡靈,近慰慈母之望,上思報國之意,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修己之身。”

      居廟堂之高,長霖公的這顆“天地心”,映照著“民吾同胞”的悲憫情懷。高中后,即以當紅榜眼的潑天流量,為寧海(三門)縣募資修建海塘壩。“榜眼塘”,至今仍護佑著沿海居民和萬頃良疇。

      之后,喜提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和功臣館纂修等職。資政院成立,他與嚴復等為10名欽選碩學通儒議員之一,同時與潤貝勒等18名議員組成特任股員會,參與立憲和朝政。帝國大廈將傾的辛亥年(1911)初,與莊親王載勛、勞乃宣、陳寶琛、趙炳麟等7人發起成立憲政實進會,是中國歷史上首批三大政黨之一,為清末政治轉型提供組織基礎,推動了民主政治進程。

      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有臺州周堅忠俗號“小老周”,舉兵起義。長霖公接電從上海趕回臺州,憑一腔孤勇,勸撫義民投誠,不費一兵一卒成功平息戰亂,生靈得免涂炭。

      戊戌變法后,經“中國近代教育之父”張百熙等薦舉,長霖公唯篤志于教育賽道。他從清末榜眼這一千年科舉制度的最后光焰,轉變為近代教育體系的拓荒者,致力新式教育啟蒙轉型,發展垂直領域,在全浙師范學堂(兩浙師范學堂一說應有誤)、京師大學堂、京師女子師范學堂等校擔任要職,成就卓著,稱其教育家毫不為過。

      由科舉入仕的長霖公,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而是起而行之的行動派。其從政經歷前后十四年,成為一生仕途的高光時刻。

      處江湖之遠,他和遺老們“大隱隱于市”,并非消極避世,純粹“佛系”,而以經世致用修史志,做學問,詩文書法自娛,因應世變。

      作為曾負責國史文獻編纂的太史公,民國三年(1914)春,他受聘浙江通志局提調,續修《浙江通志》。十五年(1926),歷時5年主修《臺州府志》,被方志學界譽為“體例有新創造”的方志巨構,入編《中國方志叢書》。浙江圖書館館長徐曉軍稱:“民國《臺州府志》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在臺州方志學史上具有難以逾越的地位。”

      至晚年,長霖公始終篤行“君子之守”,甘為清流,賣文鬻字,過著清貧的生活。二十九年(1940),逝于滬寓,終年84歲。

      仕即辱身,隱則食貧。這是易代之際士大夫們面臨的兩難處境。

      他一邊傾力整理王棻遺著《臺學統》,和王舟瑤選輯王棻文集《柔橋文鈔》,四處奔走才得以出版傳世。一邊矢志著述,可謂著作等身,然生平纂著已成者僅《惺諟齋初稿》《臺州府志》等刊行,其余如《澹寧齋詩鈔》《古今中外交涉考》《中華富教自強策》等俱未殺青成書,或無力付梓,以抄本留存,多有散軼。

      遺老們向來有結社的傳統。長霖公與周慶云、吳昌碩、況蕙風、潘飛聲等一道創立“淞濱吟社”,淺斟低唱,是當時眾多遺民詩群的代表。他與吳昌碩同是“海派”“淞社”成員,彼此一直保持翰墨酬酢、詩酒流連的交誼。曾為暮年吳昌碩寫下一副無敵妙聯:“聾兩耳,跛一足;學三絕,人千秋。”

      承平年代的人,永遠無法體會亂世人的心境。長霖公保有滾燙的雄心,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未及登上施展抱負的更高平臺,大清帝國已在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訇然垮臺。“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長霖公等眾遺老懷有深深的黍離之悲,由曾經的絢爛歸于平淡,有的甚至墮入枯寂。這固然有他們自遺于世的因素,也有當時的歷史境況使然。遺老圈中,有云淡風輕、返璞歸真的通透,也有舉世茫茫、渺無知音的蒼涼和孤獨感。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長霖公的“載酒時作凌云游”之意,想必不在“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之“酒”,而“在乎山水之間也”。知音難覓。難怪他喟嘆“何人會得春風意”了。

      大變局中見風骨

      時勢造英雄,有時也成為人心人性人格的鏡子。

      光緒二十一年(1895)春,中日甲午海戰的硝煙尚未消散,傷口還在淌血。正在帝都參加乙未科會試、等候發榜的長霖公,響應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公車上書”,反對朝廷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共倡變法圖強之新政。

      戊戌變法前夕,康有為與長霖公間,曾展開一場激烈的“人法之辯”。康有為主張:“非變法不能自強,有法斯有人,法為人之祖父,人為法之子孫。”長霖公則反駁:“法非人不能自變,有人斯有法,人為法之祖父。”二人各執己見,爭辯不讓。而后,“戊戌六君子”被簡單粗暴斬首,康梁倉皇流亡海外,變法以失敗告終。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印證了長霖公更務實的考量和更深邃的洞見。

      南渡北歸。晚清以降,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上海開埠通商,各國租界競相設立。政商名流、學林碩儒、書畫宗匠以及一眾“海漂”,萃聚上海,匯成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上畫派”,文化史上“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驚艷而輝煌的存在,一個難以復制的存在”。

      辛亥革命后,長霖公與曾熙等遜清遺老,不約而同退隱滬上,既因“不事二朝”的古訓,也為現實生計所迫,在詩書畫印中寄托情懷。

      “海派”是幸運的。史上少了幾個達官顯貴,卻為這個藝術天團貢獻了崛起的契機和云集的大師。

      1913年12月,康有為結束海外流亡生涯,次年6月來到上海。他請吳昌碩刻了一方閑章:“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

      從政治變法到藝術變法,康有為再度擎旗扛鼎,成為力挺碑學的領軍人物。加上此前的趙之謙、楊守敬等,尤其是1912年前后,吳昌碩、沈曾植、李瑞清等先后會師上海,推崇碑學,傾情金石,形成了超豪華的第一代海派書法家群體,是為“1912年現象”。從而奠定了“正大氣象”的筆墨底氣與形質構成,標志了近代書法的開端,具有里程碑意義。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三面云山一面城之間,也留下了康、喻二人的各種“陳跡”。

      然而在政治上,康有為由去國時一個激進的維新先驅,還鄉時卻成了頑固的保皇領袖。民國六年(1917),康有為支持張勛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但僅僅12天,便告失敗。

      康有為人生最后的那些年,本想在魔都“聊樂我魂”。孰料北伐軍勢如破竹,他自知不見容于革命黨,決定避居青島,不想竟曲終人散去。

      如果歷史只是單純的時間長河,他們也只是他們自己,面對風雨飄搖、家國劇變,沉舟側畔的各自選擇,歷史自有公允的評判。但在九峰山滋養的長霖公身上,在多數遭際易代離亂的士人身上,愈加彰顯其高尚的士大夫氣節與操守。俞樾因此贈聯盛贊長霖公:“學博德高儒者稱,荷香風善圣之清。”

      ——這恰是鼎革時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寫照。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轉瞬間,蟬鳴夏至,又見鏡心亭畔“滿架薔薇一院香”。它不僅是這方土地上的人們一個精神“寄存處”,更是穿透歷史的棱鏡,照見盛世的絢麗、亂世的風骨,以及所有來不及說出口的故園遺夢。

      長霖公的一生,正值變亂交織的“三千余年一大變局”,雖然未能像康有為一般叱咤風云,卻有國士之風,在靜默中守護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根脈與人性光輝,奏響了時代褶皺里的生命詠嘆調。

      主要參考文獻:四修理事會《黃巖喻氏宗譜》,以及周絢隆、殷國明、喻菊芳、陳建華、周建燦、章云龍、戎怡、曹瑛杰等著作文章。一并致謝。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 喻鴻彪 【編輯】:朱慧益
    推薦閱讀
    最新熱點+更多
    區四套班子領導分赴各地開展“七一”慰問
    低效地變“糧倉” 農戶搶時插稻忙
    沙灘村、烏巖頭村入選2025年省級重點村名單
    沙灘村、烏巖頭村入選2025年省級重點村名單
    區四套班子領導分赴各地開展“七一”慰問
    上垟鄉開展“八一”建軍節慰問活動
    2011年03月01日 黃巖新聞
    城南派出所:實字當頭全力推進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傳進文化禮堂
    大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大意義與實踐路徑
    青山的底色,共富的成色 浙江臺州黃巖區...
    黃巖區融媒體中心主辦 批準文號:浙新辦【2008】34號 浙ICP備08109618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76-84765071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平臺支持© 黃巖新聞網版權所有 . 保留所有權利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美丽的姑娘在线观看完整版中文,色婷婷婷丁香亚洲综合不卡,国产偷窥在线观看
    <pre id="0y88q"></pre>
  • 
    
  • <s id="0y88q"></s>
    主站蜘蛛池模板: 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71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我的初次内射欧美成人影视| 国产三级观看久久|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 丰满老熟好大bbb| 被猛男cao尿了| 欧美性xxxx偷拍|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另类欧美日韩| **字幕特级毛片| 精品国产三级a| 娇小xxxxx性开放| 国产亚洲欧美bt在线电影|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老司机无码精品A|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又粗又硬免费毛片| а√天堂中文在线资源bt在线|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www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久久 |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caoporn地址| 白白色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无码视频观看草草视频| 亚洲天堂岛国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精品熟女碰碰人人a久久| 好吊操在线视频|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katsumi精品作品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国产色| 天下第一日本高清国语在线观看| 啊…别了在线观看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