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區“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攻堅浪潮中,區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王一坤圍繞“鏈長制”的工作方案,參與優化招商布局,積極探索新興領域的合作機會,為黃巖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王一坤瞄準產業升級精準“支點”,緊扣臺州“六大未來產業”戰略,他留意到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提出的“算力經濟+機器人產業”雙賽道發展的相關思路,結合黃巖模具產業基礎,通過融合數字技術、機器人技術和傳統制造技術,為產業轉型開辟新路徑。精準對接深蘭科技、優必選等龍頭企業,布局教育、醫療等應用場景,以“智能+”激活傳統產業。目前,機器人產業園已簽訂框架協議,正加速推進基金盡調與政策優化。同步打造的“浙東南智算中心”兩年內迅速崛起,為L4級自動駕駛提供算力支撐,成功吸引鴻之微、T3等優質企業入駐。
針對招商碎片化痛點,他積極參與探索“鏈長+鏈主+鏈創”機制。該機制由區四套班子領導任“鏈長”統籌資源,龍頭企業當“鏈主”研判方向,行業領軍人物化身“招商大使”鏈接項目。5月22日,隨著全區招大引強會議的召開,在高精密制造、數字新經濟等11個領域全面打響“鏈式招商”攻堅戰。
2024年,王一坤積極參與項目談判,持續跟進配套服務,參與推動兩大重點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浙東南智能算力中心二期項目,和總投資超10億元的年產500萬套塑料食品容器項目。
面對周邊區域要素成本競爭,王一坤提出“跳出價格戰,深耕生態牌”替代價格戰。在海偉新材料項目洽談中,當長興等地拋出更優地價時,他另辟蹊徑,聚焦黃巖模具產業的精密加工能力與快速響應機制,向企業展現“產業生態賦能”的獨特價值:“我們不能拼短期補貼,要讓企業看到黃巖產業鏈協同能顯著降低配套成本這一優勢。”
這一思維貫穿其“走出去”招商策略。每次赴滬京深等地前,他必先調研企業痛點,提前布局配套。如關于數字經濟企業的普遍算力需求,有針對性地介紹黃巖的智算中心,將其作為吸引項目的“先手棋”。
回顧招商歷程,王一坤坦言仍有提升空間:“產業鏈研究的精度、項目儲備的深度,都需要再下功夫。”展望未來,他勾勒出三大攻堅方向:以資本招商撬動社會資源,探索“子基金+跟投”模式;以產業鏈招商延伸價值鏈條,重點突破半導體設備、光學材料等“卡脖子”領域;以平臺招商集聚創新要素,依托永寧江科創帶、浙東南經濟產業園等載體,打造“研發——中試——量產”全鏈條生態。
“招商人永遠在路上。”王一坤的話語中透著攻堅者的堅韌。在他看來,黃巖的招商戰場不僅是項目的比拼,更是產業生態的構建——當算力中心的“巢”引來數字經濟產業的“鳳”,當模具產業的“鏈”接上機器人產業的“環”,這片土地正在書寫從“制造”到“智造”的精彩蛻變,而他和團隊,正是這場蛻變的“筑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