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楊梅成熟時節(jié),卻逢梅雨連綿。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第一時間組建“護梅小分隊”開展多方位指導,在保果、保質、減損上下功夫,讓楊梅在梅雨季不再“霉”運連連。
驟雨初歇,江口東魁楊梅母樹文化園內,180多歲的老母樹在微風中舒展身姿,與四周被羅幔籠罩的“后輩”形成鮮明對比。斑駁樹影下,果樹專家們正忙著俯身查看母樹長勢,商討定制專屬養(yǎng)護方案。黃巖惠農果蔬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母樹管護員解仙利認真聆聽技術要點,并不時詢問具體參數。
“今年我們就不讓母樹掛果了,讓它休養(yǎng)生息,恢復樹勢,我們還為它量身定制了一個保護方案。”區(qū)果樹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葉海萍表示,為母樹定制的“保護罩”將更為寬敞和抗風,在臺風期會有額外的加固措施和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
趁著熱乎勁,解仙利又來到楊梅種植基地,手把手指導梅農如何度過“梅雨劫”。只見枝頭密密匝匝地掛滿了絳紫色的楊梅果實,預計再過一周即可成熟采摘。
對于露天楊梅,采摘期與梅汛期重合,易造成落果增加。另外,陰雨天光合作用差,楊梅品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果掛果比較多,要疏掉品質較差的果子。如果枝葉比較茂密的要適當修剪,增加楊梅的透光透風。另外,掛了羅幔的,可以往上面再加一層避雨的薄膜。”解仙利建議道。在他的指導下,梅農潘金法很快掌握了技巧。
近年來,我區(qū)錨定楊梅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目標,將羅幔技術作為產業(yè)升級的“核心密鑰”。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打造示范種植園、發(fā)放專項補貼等舉措,推動羅幔大規(guī)模覆蓋。今年,全區(qū)楊梅種植面積為5.7萬畝,預計產量總產量達3.8萬噸,較去年產量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