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山鄉的蜿蜒山路上,總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身穿工作服,手持工具,穿梭在山林間,守護著大山里每一村每一戶的光明。他,就是徐必其,臺州浩宇電氣設備安裝有限公司派駐寧溪供電所供電服務三班的技工,一個用17年光陰書寫忠誠與奉獻的電力人。
自2008年踏入電力行業以來,徐必其便將“守護萬家燈火”作為自己的使命。17年間,他徒步巡線5萬公里,服務了4100余戶用戶。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他始終堅守在一線,用雙腳丈量著大山的每一寸土地,用雙手守護著電力線路的安全與穩定。無論是狂風暴雨中的緊急搶修,還是嚴寒酷暑中的日常巡護,徐必其都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電力人的責任與擔當。
用心點亮萬家燈火
富山鄉地處黃巖西部山區,平均海拔560米,從黃巖城區驅車前往富山鄉,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徐必其每日都會在山路間往返,對于這條山路的每一個電線桿、每一條線路,他都了如指掌。
徐必其的工作是守護電網的日常運作安全,確保富山鄉轄區的10個行政村、4100余戶電力用戶能夠正常用電。這不僅需要他具備扎實的電力知識和技能,更需要他擁有一顆為民服務的心。
2024年1月22日,黃巖突降大雪,給富山當地群眾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家住富山鄉南征頂村英盟自然村的潘阿公家就遭遇了線路故障,導致停電。第二天一大早,潘阿公就給徐必其打去了維修電話。
“必其啊,我家不知道什么原因停電了,你快過來幫我瞧瞧!”電話那頭,潘阿公焦急地說道。
雖然天氣寒冷,路面積雪難行,但是接到電話后,徐必其二話不說,就和同事張煒軍一起驅車趕往潘阿公家。由于當天路面結冰,再加上路上不時有被壓彎的竹子擋路,原本20分鐘的路程,他們足足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
到達潘阿公家后,徐必其迅速展開維修工作。經過十幾分鐘的操作,潘阿公家恢復了用電。看著取暖器重新開始運作,潘阿公感激地說道:“必其,這么冷的天,多虧有你們,不然我和老伴都用不了取暖器。”
這只是徐必其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除了日常的電費收繳、新電表的安裝以及舊電表的維護工作外,他還需要每月定期巡查各條電力線路。回憶起過去的巡線日子,徐必其感慨萬千。
“以前,我們都是滿山跑,帶著記事本和大水壺,徒步穿行在山路上。”他描述道,“一邊巡視,一邊記錄,遇到隱患或問題,都要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后續處理。像這樣的記事本,我之前記錄了有幾十本吧!”通過這十幾年的工作積累,徐必其早已將這些知識和注意事項銘記于心,哪些設備需要重點關注,怎樣辨別故障點,他都了如指掌。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電力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巡線工作已大不相同,除了常規的巡視外,現在有些地方早已用上了無人機巡邏。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盡快掌握無人機巡線的技巧,那段時間里,徐必其幾乎每天都會抽出空余時間,從網絡上廣泛“取經”,深入學習無人機使用的各種技巧與知識,這為之后的考取無人機駕駛證奠定了基礎。
除了無人機巡線,徐必其還要時刻關注線路周邊的環境變化。他指著前面不遠處的那片竹林說:“你看,那片的竹子又長高了,得清理,不然會成為隱患。”不久前,他通過無人機巡線時,發現那片區域的竹子有些彎折,有的還向道路傾斜。如不及時清理,遇上冰凍天氣或臺風天,竹子極有可能壓到架在附近的電線,造成故障。因此,這段時間他和同事都在忙著清理竹子,確保線路的安全運行。
創辦“小橘燈”共富工坊助力鄉村共富
富山素有黃巖“小西藏”之稱。鄉里戶籍人口1萬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并以老年人為主。
“我們鄉里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務工了,留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每當我去村里收電費或維修時,總能看到老人們在家閑坐,消耗時光。那怎么才能讓這些‘老有余力’的老年群體日常生活變得更豐富呢?”徐必其將目光停留在這些空巢老人的身上,總想著要為他們做點什么。
一天,徐必其在電視里看到一個村莊通過“小橘燈”共富工坊煥發了新的生機,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這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為村里增加了集體收入。那一刻,徐必其的心中便萌生了創辦“小橘燈”共富工坊的念頭。
于是,徐必其立即行動起來,他先去鄉里了解創建“小橘燈”共富工坊的具體條件和要求。并為此奔波籌備。經過村干部的幫忙,以及數月的緊張籌備,終于在2021年的1月份,富山鄉富北村“小橘燈”共富工坊正式成立。
工坊初創時,徐必其通過努力從一家企業接了一些節日燈加工的零活。然而,訂單有限,一段時間后,僅憑一家企業的訂單難以維持工坊運營。徐必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聯系,終于從另外兩家企業接到了更多的訂單。但節日燈加工具有一定的時間性,空檔期村民的就業問題又讓徐必其開始擔憂。這時,他想到決要村村民陳蒼滿的蒼達果蔬專業合作社即將迎來收獲季,正是用人的時候。于是,他立即聯系了陳蒼滿。
“蒼滿,你那邊楊梅采摘快開始了吧?需不需要人手?我這邊工坊的活兒快結束了,你看能不能安排些村民過去?這樣他們也能繼續有活干,多賺點補貼家用。”徐必其開門見山地表達了合作意向。
“正需要人手呢,你讓工坊的村民過來吧!下半年,我這邊還要加工番薯肚肚,也缺人手。”陳蒼滿爽快地答應了。聽到這個好消息,徐必其心中的石頭總算放下了。據了解,目前富北村“小橘燈”共富工坊已吸納了47名村民就業,他們一年能增收1.5萬元至3萬元。這不僅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也為村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除了通過共富工坊幫助村里的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員增收外,徐必其還常常給予他們額外的關懷和幫助。去年11月,在工坊工作的小周奶奶突然打電話給徐必其。“必其,你今天有空嗎?我家小周最近這段時間老說自己肚子痛,今天痛得都下不了床了。你看你認識的人多,能否幫我帶她去城里的醫院看看?”小周奶奶焦急地說。
據了解,小周是一名殘疾人,平時跟著奶奶在工坊里干活,幾乎沒出過遠門,再加上老人家又不識字,只能求助徐必其。
“你先別著急,我這就過來。”徐必其二話不說,就喊上一起在“小橘燈”工坊工作的古傳秋一起去小周家,將小周送往醫院救治。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今年春節前夕,徐必其還自掏腰包為村里的部分低保老人送去了大米、油等物資。他的這些舉動,讓村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和關愛。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