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在黃巖一帶俗稱“九月九”。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與端午節、中秋節等齊名,同為人間“八節”之一。它也是黃巖人十分看重的節日,在我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舊時,在黃巖城里,重陽節那天最盛的是品嘗“重陽糕”。清晨,天剛發亮,寂靜的大街小巷就會響起叫賣重陽糕的吆喝聲。被吵醒的人們,往往來不及洗漱,就匆匆拿起碟子,出門買糕。
九月的黃巖,經歷了幾次寒潮,已經入秋。有句俗語叫做“九月九,相會不出手”,說明古時的人們已經穿起了長衫。在寒意中,插滿小小彩旗、冒著陣陣熱氣、透著桂花香味的重陽糕,不禁讓人垂涎欲滴。大家圍著糕攤,都有先嘗為快之沖動。
重陽糕是糯米粉和水搓成團粒,用專門的蒸具蒸成的,由于在糕的中間層放進了紅糖,故有人將它叫成“中央糕”。這種糕在平時不大有賣,只在重陽節出現在街頭巷尾,大多數人還是稱之重陽糕。
重陽糕的制作有點專業,一般家庭不大會做,相比之下慶糕就比較普及了。因而,那時候,也有好多人家在重陽節蒸慶糕的。
慶糕也是糯米粉和水搓成團粒,用專門的“慶糕蒸”蒸成的,紅糖和桂花是撒在慶糕的上面。一蒸慶糕出鍋,就會散發出一股糯米、紅糖、桂花混合的香氣。
那時候,糧食供應緊張,糯米更是稀缺,很多人家就用番薯粉來蒸慶糕,俗稱“番薯慶糕”。番薯粉是番薯刨絲曬干后磨成的,用它蒸出的慶糕,遠沒有糯米粉蒸出的慶糕柔口,但也很香;如果能夠摻上二三成的糯米粉,那吃起來就不一樣,很是上口。
蒸慶糕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慶糕蒸”也不是家家都有,且光蒸一蒸慶糕也很不劃算,故在那時候都是街坊鄰居幾戶人家合起來做,一般來說,家有“慶糕蒸”的家庭主婦都是蒸慶糕的能手,各戶人家就帶著糯米粉、番薯粉、紅糖、桂花及燒火的柴爿,上門來了。大家幫著打下手,燒燒火,其間洋溢著一片鄰里和睦的熱烈氛圍。
清晨買上一塊重陽糕,一般就當作早點吃了,而家里蒸慶糕,則是作為中午的主食,還要準備各種菜肴,一家人忙忙碌碌,節日的氣氛自然很濃。最高興的還是我們小孩子家,屋前屋后奔跑著,稍懂事的也會幫著大人殺魚洗菜。
中午時分,當一蒸熱氣騰騰的慶糕擺上桌時,魚肉蔬菜也已經燒好,再加上一大盆的小雄雞燉茭白,刻讓人的食欲大增。一家人圍著桌子而坐,興高采烈地品嘗著一年之中不多見的慶糕,享受著重陽節帶來的快樂。
在黃巖一帶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重陽節那天登方山,是很多人的選擇。
方山也叫永寧山,黃巖人也有稱之為九峰山的,因山上有九座山峰而得名;它如一道天然屏障,屹立于黃巖城東南,出黃巖城約兩里地。重陽節時分,正是黃巖稻橘成熟之際,出黃巖城,就可見茫茫原野,一片金黃,一直延綿至九峰山麓。
那時候,城里出來,轉入方山路后,十來分鐘就可到達方山下,然后,沿著方山古道拾級而上。
舊時,把方山古道概括為“下百步、十八盤、上百步”,沿途有“白氏娘娘”等古寺廟和“曬鲞巖”“木魚巖”“馬尾水”等自然景觀。我們走完這些路,再經過一片平緩地段,就到了“方山寺”。然后,走過方山水庫大壩,又拾級而上,登上了九峰之“華蓋”“文筆”兩座山峰。
站在山峰高處,俯瞰黃巖城,舊城新貌一覽無余;遠眺“石大人”“獅子巖”等自然景觀,延綿至黃巖西部大山,千溝萬壑隱隱可見,怎不讓人心曠神怡!
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和花中四君子之一,在花卉之中有著較高的地位,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之名句,更凸現出它清寒傲雪的品格。重陽時節正是黃巖菊花盛開時候,重陽節賞菊也是黃巖的習俗。
那時候,我們從方山下來,往往會穿過山間小道,拐進九峰公園,觀賞園中菊花。看到滿園的菊花爭奇斗艷,或紅,或白,或黃,或紫,千姿百態,芬芳馥郁,真是沁人心脾!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氣候適人,故在黃巖,那時還有“九月九”換秋裝,給嬰兒斷奶的習俗。還有那春來秋往的燕子,前兩天,還在堂前屋后歡快地穿梭,“九月九”那天也飛走了。這一切,如今都已成往事,成了我揮之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