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讀詩,正好讀到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后一查日歷,果然近重陽。
重陽節,亦稱“重九節”,“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重九”。所謂九九歸真,一元肇始;萬象更新,是為吉祥。重陽節源起上古信仰,與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相關,后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魏晉,節日氣氛漸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就提到了賞菊和飲酒的習俗。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
重陽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融合了眾多民間風俗和文化內涵,變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傳統節日。各地慶祝重陽節的活動紛繁,不一而足:有祭祖、登高、曬秋、享宴、放紙鳶、佩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登高,起源于南北朝,原為避災需要,后“引申”為登高祈祥;賞菊,菊花在重陽節前后綻放,象征著吉祥如意,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茱萸,又稱“越王紅”,具有驅邪避疫的作用。人們將茱萸插在頭上或佩戴在身上,祈求健康長壽;飲菊花酒,菊花酒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養顏的功效。重陽節期間,人們喜飲此酒,寓意美意延年。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的慶祝活動世代流傳并不斷演變,近年來設宴敬老、飲宴祈壽的形式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活動的重要主題。
于我而言,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插著五彩小旗的重陽糕。重陽糕亦名“發糕”。多用米粉、果料等為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諧音取“重陽”的意思。重陽糕以米、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代,于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鼎盛,后流行于各地。由于沒山的地方無高可登,人們以吃糕代替登高,還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五曾記臨安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插在糕上的小彩旗曰“重陽旗”,《金陵歲時記》中釋義為:重陽旗以五色紙縷為花紋,中嵌“令”字,本指皇家令旗,可引領軍隊。吃罷重陽糕,將令旗插門楣,或豎立院中間,以期慶賀重陽、辟邪祈福之意。重陽糕好吃,重陽旗更好玩,童年時和小伙伴們嘴里塞著重陽糕,手里舉著重陽旗上躥下跳,大演“楊家將”殺賊寇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我們在感慨時間飛逝的同時,也該靜下心來品味歲月的靜美,在大好秋光里登高望遠,在九九重陽里把酒敘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