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夏天的是什么花?生于江南水鄉的我,定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荷花!”又到炎炎暑期,萬物焦灼,草木干渴,荷花卻根植于一池碧水,綻放屬于它的最美芳華。莫負好時光,走,賞荷去!
荷花的美,是清雅脫俗的。荷葉田田,如盤,如傘,如蓋,有的輕浮于水面之間,有的挺立于碧波之上,似層層綠浪,像片片翠玉。一朵朵荷花從荷葉叢中冒出來,那直立的荷梗如苗條的身材,那嬌嫩的花瓣或潔白如雪,或粉嫩如霞,真像少女的肌膚一般。它亭亭玉立,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宛似翩翩起舞的仙子,在喧囂的夏日保持固有的寧靜,不與花卉爭艷,不與世人爭寵,默默地在水面綻放,與清風為伴,和明月為友,書寫著荷塘的婉約詩篇。
荷花的香,是清淡悠遠的。荷香不濃,淡淡的,“淡極始知花更艷”,夏日煩躁時,聞一縷荷香,沁人心脾,定然舒爽。聰明的古人,首創荷香茶,上演了千年風雅。明代顧元慶所編的《云林遺事》里記載了元代畫家倪瓚創制荷香茶一事。但流傳最廣的還是清代蕓娘的荷花茶。清代文人沈復在《浮生六記》里寫到妻子蕓娘以荷花為茶釀香的事:“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纖纖玉手把侍鮮花,取茶葉吸荷花之清香,以熱水泡茶,茶香和花香,絲絲縈繞,其中的佳趣和茶韻,自是妙不可言。
荷花不僅是文人雅士的摯愛,也是道地老饕們的風雅大餐。荷花渾身上下都能變成美食。蓮藕,是餐桌上的常菜,可炒可燉可熬可燜,可以涼拌,可以油炸,可以在空洞中灌入糯米做成糯米藕,可以在藕片中夾肉末炸成蓮藕盒子。蓮藕還可磨成粉,藕粉是西湖特產,也是江南女子喜愛的甜品之一。蓮子可以生吃,也可以燉湯。美味的蓮子湯能除寒濕,強筋骨,是夏季清熱消暑的良品。就連蓮子中間的綠芯,也能泡茶喝,可以清熱瀉火,降低血壓。荷葉,可以煮粥,可以泡茶,還可以包裹葷腥食物,調和肉類食物的油膩感。沒有塑料袋的歲月里,荷葉就是最常見的包裝紙。荷葉叫花雞就是一道著名的美食,荷香肉香互串,美味就地翻倍。荷花的花瓣能做成荷花酥,甚至連藕芽、蓮絲、荷梗都能變成美食。蓮子養心,蓮藕健脾,蓮梗清淤,蓮葉降暑,荷花真乃全身是寶!
荷花還是圣潔之物。它生長于污泥淖澤之中,卻能保持自身的純潔和高雅,不沾染一絲污穢,開出最美的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真是花中君子。佛教中的佛祖、菩薩坐的都是蓮花寶座,持蓮觀音手中那的就是一枝曲柄荷花。佛寺、壁畫、石窟中,處處有蓮花。傳說中的釋迦摩尼剛剛出世就會走路,且步步腳下生蓮,所以尊稱他為“蓮花王子”。小時候看的電影《哪吒鬧海》,哪吒削肉還骨,重生于荷花。那蓮藕幻化成的胳臂和雙腿的一幕,形似得令人稱絕。長大后出國旅游,在柬埔寨、泰國、印度的農貿市場閑逛,好幾次看到售賣荷花的小攤,一個個未開的花骨朵鼓鼓囊囊,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心里很是訝異,難道他們食用荷花嗎?后來仔細一問才知,人們買荷花回去是供在佛前的。哦,原來荷花的圣潔不分國界的。
荷花還是文化的載體。無論是文學、繪畫、刺繡,還是雕刻、音樂、剪紙,處處都能找到的荷花的身影。寫荷花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周敦頤的《愛蓮說》膾炙人口;畫荷花的大師多如牛毛,徐渭的《墨荷圖》可謂大寫意。荷與“和”諧音,蓮與“廉”諧音,和諧與清廉,是人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教化,所以自古以來,荷花紋就被廣泛地應用在藝術品中。畫家們在水墨點染之間,捕捉荷花的靈動;繡娘們在針線穿引間,刻畫荷花的優雅;舞娘們在身姿挪移間,還原荷花的婀娜;雕刻家在刻刀揮灑間,繪制荷花的清韻……走進博物館,春秋蓮鶴方壺,紫檀蓮花紋寶座,蓮花銅鏡……一朵朵荷花跨越千年,美得不可方物!
“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荷花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實乃可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