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端午粽,棉衣遠遠送。”這句俗話,在故鄉留傳已久,告知端午有一種習慣,叫做吃粽子,天氣已輪回到夏天。但民間的習俗文化,五花八門,就端午吃什么而言,各地不同吃法,各有各的講法。有的地方習慣于吃粽子,有的地方吃鴨子,也有吃咸鴨蛋、吃苦瓜等等。可在我的記憶里,端午只有一個習慣,就叫做吃食餅筒,也叫吃“麥油煎”。
童年的端午,我的爺爺早早出門,去附近水溝里采挖來少量菖蒲,回家后往門口石板地上一放,便開始下一步作業。將菖蒲葉剪下來,制作一把把菖蒲劍,留下的塊狀菖蒲根,用來泡雄黃酒。當菖蒲劍嵌進對聯橫批,意味避邪之劍高懸家門口;當菖蒲劍掛在床頭,抵御百毒不侵,保健康、護平安;當雄黃菖蒲酒接觸額頭、手足皮膚時,能夠避免蟲害的叮咬……
那時候,生活條件十分有限,“票證時代”買肉不易,吃肉更難。但端午節的菜肴,還是很豐盛的,午餐就吃食餅筒。開吃前,母親把半兩多白酒倒進小盞里,放入少量雄黃粉末,攪拌幾下后,再加入幾小片菖蒲根,自制成雄黃菖蒲酒。八仙桌上,我們一家9口人圍聚一圈,擺放食餅皮、炒面、雞蛋絲、黃鱔炒綠豆芽、豆腐干炒韭菜、包菜、洋蔥、土豆絲等。這時,父親先用筷子頭,沾上雄黃酒后,并伸過筷子讓我舔嘴,這使我與白酒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據說,雄黃酒、菖蒲劍,相傳能殺百毒、辟百邪,可保佑身體健康。
直到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外出旅游,聽小導游講起食餅筒的故事:很久以前,愛國將領戚繼光,為抗擊抵御倭寇入侵,帶領士兵駐扎臺州,開始無日無夜地修筑城墻。在修筑城墻時,士兵們的生活異常艱苦,附近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都想為士兵們做點事,但又想不出好辦法,慰勞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端午節那天,百姓們終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麥子碾成粉,用麥粉制作成一張張薄薄的食餅,再用食餅包上美味可口的餡料。就這樣做成了許多食餅筒。然后,百姓把這些食餅筒送到施工現場,分發給修筑城墻的士兵們吃,省去了碗筷的麻煩……
后來,食餅筒冠以臺州特有的著名小吃之一,端午吃食餅筒的習俗,也就這樣被一代代傳承下來。食餅筒,又名五虎擒羊,把各種美味佳肴用紙一樣薄的麥焦皮包成筒狀,方便攜帶食用。
民以食為天。民以食為天。端午吃粽子是吃,吃食餅筒也是吃,這些都只是某個地方的習俗文化,卻見證了地方習俗文化自信。可當下,粽子、食餅筒都成為大眾化的小吃,想吃每天都有,但可貴的是發揚了地方習俗的文化,展示了家國情懷的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