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位置不錯,在這附近可以設立一些糕點鋪、傳統手工藝鋪......”3月15日,頭陀鎮黨委書記李友斌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楊貴慶教授等一行十余人,穿梭在位于永寧江畔、元同溪邊的頭陀老街,對重點古跡遺存狀況、老街建筑風格及傳統形態、配套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現狀等進行實地調研。
走進頭陀老街,于上世紀90年代重建的善慶寺、賽雨廟古色古香,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樟樹挺立參天。高矮錯落的房屋中,有些已搖搖欲墜,墻上油漆脫落,門前雜草叢生,風貌原始。負責建筑質量統計工作的幾名同濟大學學生一手拿著圖紙,一手握筆描畫,時不時舉起相機拍照記錄。
“頭陀老街占地0.15平方公里,呈魚骨架形,基本保存完整,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李友斌告訴記者,“我們將延續街市形態的獨特風貌和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以業態復興的理念,引入新功能,使其在城鎮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得到復興。”
在老街,不難發現富有古韻特色的遺存建筑。在一扇布滿灰塵的銹紅色鐵門前,調研組一行停下腳步,幾個人合力,緩緩推開這扇塵封的鐵門:“這房子好久沒人住了,這扇門看上去也有近百年的歷史,房檐下還建有3層斗拱,這種官式風格很有味道。房子里面還有不少歷史建筑非常有特色、有意思。”走進鐵門,院子旁的尺椽片瓦、房間里散亂的木質家具,仿佛在講述著多年前的民間故事。同濟大學副教授楊帆說:“我們的設想是,頭陀老街作為歷史風貌街區,在更新改造過程中,保留老街空間結構和特色,以現狀整理為前提,去繁從簡,恰當處理遺存建筑與新建建筑的關系,塑造新舊協調共存、相映生輝的特色街區。”
在當地87歲老人劉仙春的記憶里,昔日的頭陀老街店鋪林立,一片繁華。他說:“老街是我住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對它的感情很深。如今老街要改造了,我很期待。”老人希望,老街能在原有的優勢上進行改造,盡可能恢復街面原貌,設立一些商鋪,使老街再次煥發活力。
記者了解到,頭陀老街在歷史的更迭中起起落落,如今隨著頭陀新街的崛起面臨著去與留的爭議。為了順應民意留住歷史記憶,還原老街味道,頭陀鎮結合多方資源,將通過修、建、改結合的方式,把頭陀老街改建成步行街,并統一立面,恢復老街歷史風貌,通過功能更新使其輻射周邊區域,塑造具有厚重文化底蘊,集吃、住、行、游為一體的商貿古街,將頭陀老街打造成為頭陀的一張重要文化旅游名片,從而引領頭陀以“源緣福地、田園美鎮、動感小城”為核心理念的休憩、體驗式全域旅游的快速發展。
“前期我們去過北洋潮濟古街、寧溪烏巖頭參觀、學習,就保護開發中對老街的歷史文化、建筑風貌、開發方式、業態融入、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李友斌告訴記者,相鄰鄉鎮的成功案例為頭陀老街保護利用提供了詳實的實戰經驗資料。同時,他們還積極開展問卷調查,對當地百姓對老街的改造意愿、改造建議進行搜集。通過調研發現,老街居民都非常支持老街的改造,盼望能快速恢復老街以往風采,續寫頭陀老街輝煌歷史篇章。
下階段,頭陀鎮將進一步開展調研,普查老街人口、基礎設施情況,完善老街總體規劃方案,并及時啟動相關政策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