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學習會館漸成新型農民精神后花園
——轉變觀念的指南針豐富精神文化的大舞臺
2010-10-15《今日黃巖》
7年前,塔水橋村的村民們守望著田園,唯一的娛樂就是每年一次的“老爺壽日”戲劇演出。
3年前,塔水橋村的村民們住上了小康型住宅,各種文化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的開展。
1年前,塔水橋村建立了農民學習會館,賞戲劇、看電影、聽講座成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1星期前,區“打造宜居城區、建設美好家園”文藝巡演在塔水橋村拉開序幕。
……
新型農民向居民轉變,農民學習會館先行引領。
引進來——因材施教,學用結合
“老楊,你這上哪去呀?”
“農民學習會館,今天有個講座,你不知道嗎?”
“這次又講什么呀?”
“秋季養生,特別針對老年人的。”
“這樣呀,養生好呀,我晚上也沒啥事做,不如一起過去聽聽。”
在塔水橋村辦公樓大教室里,一場有關養身保健的知識大講堂開課,村兩委邀請了社區衛生院的坐班醫生開講,在現場筆者看到秋季養生保健小卡片,上面記載了保健六策略—飲食調養、增減衣服、謹慎起居、加強運動、保持室內濕度、藥物保健,養生三堅持—堅持秋練、秋防、秋養。
“張大爺,你聽了這個課感覺這么樣呀?”筆者隨機坐在一位大爺旁邊問,“好呀,這個講的實際,我們老了,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呀,現在感冒的人多,自己有防備,就不用麻煩兒女操心了。”
9月份——《勞動合同法》,10月份——《秋季養生》,11月份——《選舉法》……一張講座按排表描繪出了塔水橋村今年的課程計劃。
“這張計劃表充分考慮到我村的發展現狀與村民需求,現在村民們沒有了土地,轉向個體加工、企業打工、外出經商三個方面發展,而閑下來的村民們對自己的權益與精神休閑逐漸重視起來。”村書記楊劍說,“像今年3月,我村邀請兩個戲班子連續19天的戲劇演出,讓村民們大飽眼福。7月開展廉政文化讀書月活動,讓村民們感受廉潔行動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要大力宣傳《選舉法》,為下一屆村兩委選舉的平穩過渡作準備。”
走出去——挖掘人才,資源共享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呀……”音樂響徹云宵,遠遠的就能聽到, “這個手臂放高一點,與肩同高。對對對就這樣”。一位中年婦女正手把手地指導。
“你是村里請來的舞蹈老師嗎?”筆者問,“不是的,我是本村人,現在各村都興跳排舞,我就把自己懂的一點點與大家分享,這樣晚上也落個去處。”楊燕君說完又忙著去教下一個動作。
“楊燕君是我們村最會跳舞的人啦,除了自己去公園里學,還在網上下載教學視頻學,現在她既是我們的‘小老師’,又是我們的成員呢!”女委員符連英向筆者解釋說。“像楊燕君這樣的人才在我們村里不少,能夠將他們挖掘出來,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證了教學的連續開展。”
在村廣場上,有男有女,這里既有塔水橋的村民,又有周邊的外來務工人員,熟練的在上面領舞,初學的在底下模仿,排舞隊伍越來越壯大。
“這是我們晚上休閑的好去處。”來自安徽的小王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她說平時下班后沒什么活動,工友就打打牌看看電視打發時間,精神生活很匱乏,自從塔水橋村開展農民學習會館以后,我們時不時的過來瞧瞧,也順道“揩揩油”。
在塔水橋村,有七支特色文化隊伍,包括乒乓球、籃球、象棋、排舞、樂器隊等。有八支為民服務隊伍,包括綜治調解服務隊、環境衛生服務隊、保障救助服務隊、就業援助服務隊、計生醫療服務隊、文體活動服務隊等,農民學習會館的開展,將學習與服務有效地結合起來。從失土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從新型農民向城區居民過渡,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民學習會館的開展,成為改變村民思想觀念的指南針,農民的精神生活也將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