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太陽炙烤大地,許多人“貓”在室內享受空調帶來的清涼。然而,有一群人卻頭頂烈日,不顧高溫酷暑,用汗水修復著這座城市的通行“脈絡”,他們就是城市道路的修路工人。7月30日,記者先后走進涼棚嶺采石場的拌合站和104國道連接線黃巖民建至北洋路段的施工現場,感受高溫下的震撼與感動。
涼棚嶺采石場
風沙伴隨著熱浪,讓人睜不開眼
當天下午15時許,記者來到位于涼棚嶺采石場的拌合站,這里專門給道路攤鋪提供水泥穩定土和瀝青混凝土。一進場內,就看到煙塵滾滾,十多名工作人員頭戴安全帽,身穿防護服,分別在原料輸送帶、滾筒、料倉等崗位上忙碌著。烈日下,風沙伴隨著石子、水泥、石粉、水合成后的股股熱浪,讓人睜不開眼。
許友發是拌合站的老師傅,黝黑的皮膚,黑中透紅。今年54歲的他在這個行業里已工作近30個年頭。
“拌和時都要有專人跟蹤拌和機的,因為要隨時檢查拌和深度并配合拌和機操作員調整拌和深度,不能讓拌和層底部留有‘素土’夾層。”許師傅介紹說,水泥穩定土制作過程是先用裝載機將水泥、沙子、石子等原料送進料斗,用穩定土拌和機進行拌和,拌和的第一二遍,通常進行“干拌”,主要是預防加水過程水泥成團。用穩定拌和機進行拌和,拌和深度達到穩定層時,如果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足,則要用噴管式灑水車補充灑水。補充灑水后,再次進行拌和,使水分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勻。灑水及拌和過程中,還要及時檢查混合料的含水量,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穩定粗粒土和中粒土,較最佳含水量大0.5%~1.0%,穩定細粒土,較最佳含水量大1%~2%。
“混合料和均勻后要做到色澤一致,沒有灰條、灰團和花面,沒有粗細顆粒塊,且水分要合適、均勻。”許師傅告訴記者,工人們在灑水拌和過程中,還要根據情況人工揀出超尺寸顆粒,消除粗細顆粒塊以及局部過分潮濕或過分干燥。站在出料口的工人通常一整天不換崗,工人要協助水泥穩定土順暢從出料口倒入卡車。伴隨著水泥穩定土攪拌合成,不斷冒出大量粉塵,工人在如此高溫環境下,還要忍受不斷而來的煙塵,十分辛苦。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的工人幾乎都在50歲以上,拌著汗水吃飯對他們來說已習以為常。“不僅要保證傳送帶順暢,還要調整穩定土的濕度,走不開。有時料濕,皮帶傳送不暢時就要人工助力。”許師傅說,拌合這個工序一般是每年的3月中旬開始到11月底進行。天氣寒冷時機器無法工作,是檢修時期,夏日晴天正是鋪路的最佳時候。
據了解,拌合場的工人每天上午6點上班,而下班的時間要根據水泥穩定土或瀝青混凝土的需求量決定,正常情況下是一天5輛卡車,但在夏季幾乎一天要裝十多輛卡車,合計下來有200多噸。
“天晴,溫度高,越有利于路面修整,現在路面破損的太多,需要很多料,我們差不多經常要加班。每天都這樣干,再熱都這樣干。”許師傅如是說。
104國道連接線施工現場
工人緊隨攤鋪機,進行人工補充拌和
跟隨剛剛拌和出來的水泥穩定土,記者來到104國道連接線黃巖民建至北洋路段的施工現場,這里有一處長700米、寬60米的坑洼路面正待修筑。路面上,攤鋪機、壓路機、乳化瀝青撒油機等你來我往,機械轟鳴、熱火朝天,聲響震耳欲聾。在剛攤鋪完的路面上,幾個工人站在烈日下忙著人工進行補充拌和。
午后的陽光直射路面,剛從拌合站加工過的水泥穩定土倒在路面上,幾個工人緊隨攤鋪機用鐵鏟將水泥穩定土鋪平,頭頂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駕駛室兩側的鐵架扶手有些燙手,耳邊是巨大的轟隆聲。張大柱就在烈日下開著這臺攤鋪機。他今年52歲,江蘇徐州人,開攤鋪機已18年。
在攤鋪機停歇的片刻,記者爬上了攤鋪機駕駛室。“機器好操作嗎?”記者問。
“可簡單了。”只見老張兩只手在儀表盤上不停地操作著,而儀表盤上所有的指示按鈕都只有符號標識。
“這些標識都什么意思啊?”記者問道。
“一下也給你說不清楚,上面有20多個按鈕,可以重復使用,共有一百多個動作。”說話間,遠處又有一輛滿載水泥穩定土的工程車呼嘯而來。“快下去,等下又一車穩定土要運過來了!”
說著,老張打開了攤鋪機的補料斗。待記者爬下車子,站定。一車20多噸的水泥穩定土傾倒在料斗里。頓時覺得一陣粉塵襲來,伴隨這陣粉塵的還有一股熱浪,嗆得記者直咳嗽。
看著記者咳嗽,老張笑了,說他已經習慣了這些粉塵的味兒了。“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來的。唉,都已經習慣了。”之后,憨憨的老張打開了話匣子。
“這種天氣,在日頭下干這活就像洗桑拿,有時溫度比桑拿房的溫度還要高。”說起工作環境,老張很淡定。“你看,我的皮膚都給曬壞了。”說著,他給記者看他烏黑的皮膚。他說這段路剛好東西走向,早上太陽從背后照射過來,他有時熱得受不了,就在背后掛塊布簾遮擋。下午太陽西下,眼睛常常被刺得睜不開。說起工作上的事,老張的話一下多了起來。“我們特別喜歡陰天有風的天氣,這樣的天氣干活很舒服,可我們往往都是晴天在干。機器一開就不能停,如果停了再開就會影響路面的平整度。”
站在攤鋪現場,記者看到這些跟在攤鋪機后平整路面的修路工人,不一會兒就汗如雨下,工作服全部濕透粘在身上。
“現在一天的活干下來,貼身的衣服都會起一層‘鹽花’。”一位工人向記者“抱怨”,但是想想給廣大市民和車主創造了便利,他們覺得這些汗水也就值了。為了保證這段路可以盡快鋪上瀝青,他們提前把這段路上大大小小的十多處方形淺溝槽清除了積土。但是沒想到前一天的一場雷陣雨又沖進了不少淤泥,所以當天從早晨7時許就開始清理淤泥,說著,幾名工人拿起手中的鐵锨把淺溝槽內的淤泥鏟出來,然后再在路面上鋪上塑料薄膜。
“苦肯定苦,累也肯定累,但這件事還是要有人干。天太熱長衣長褲根本穿不住,所以我們只能咬牙忍著。”對于道路鋪設工作,47歲的徐老二很少抱怨。這個夏天,徐師傅和工友們幾乎每天都從早上7點鐘干到晚上7點,中午休息三個小時,他也不計較,回家沖把冷水澡,帶著白天的疲勞一下就睡著了。他幽默地說,平時他們的工作環境就是非常熱,就像蒸包子一樣“下蒸上曬”,“我現在跟你說著話,感覺褲子里的汗都直往下滴。”
在現場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工人們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滿臉都是汗水,但是沒有一個人停下手中的活。“一下雨就會很麻煩,影響工程進度,必須得先清淤,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寧可選擇高溫辛苦點兒。”
“我們一直在這干,你瞧,這邊路面的拓寬工程都是我們做的”,徐師傅指著不遠處通暢的道路,驕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