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不少農村父母而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既沒有周末的閑適,也沒有太多離奇的奢望。他們僅有的追求,只不過是以自己一輩子的辛勞,換取子孫后代終有一日能掙脫土地的束縛。然而,在當前復雜的教育外部環境里,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這個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愿望。與田間地頭的熟練耕作不同,對于孩子的溝通與教育問題上,他們不知所措,顯得困惑而焦慮。近日,記者在走訪中捕捉到了一些農村父母這種難以言說的無助和無奈……
忙于農活疏于溝通
“幸虧我摘得早,損失少。上星期連續幾天暴雨,很多楊梅被打掉了,實在太可惜了。”日前,高橋街道岙里村的農民陳桂洪告訴記者,今年楊梅長勢不錯,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幾次強降雨差點使正處于成熟期的楊梅遭受了“滅頂之災”,幸好自己采摘及時,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然而,由于夫妻倆忙于農活疏于看護孩子———兒子陳益民獨自在家自己泡面時,不慎被開水燙傷。“楊梅一成熟,如果不及時采摘就會掉光。”陳桂洪心疼不已地說,今年恰好兒子剛參加完小升初考試,所以就獨自待在家里。這個節骨眼上,他們也顧不上看管孩子,就買了點泡面扔在家里,讓孩子餓了自己先泡些泡面吃。但是,孩子燙傷后,也沒告訴他們。直到過了好幾天,他們看到孩子手臂上的傷口潰爛后,才得知。
記者在小益民的手臂上看到,一處約6×10厘米的創面,令人觸目驚心。“為什么當時沒有告訴爸爸媽媽?”
“怕他們說我笨,連泡個方便面也泡不好。”小益民抱怨地告訴記者說,在同齡的孩子中,很多人都會自己騎車上下學,不會騎自行車的人就會遭到其他同齡孩子的恥笑。但是父母都忙于農活,根本沒工夫來教他騎車。于是他就只好請來一些“前輩”教自己。有一次,自己學騎自行車時摔倒了,同伴們都嘲笑他,回到家悶悶不樂,父母問他怎么了,他把原因告訴了父母,沒想到,父母也說他笨,還說他們以前都是“無師自通”。之后,就忙于他們自己的事情去了。“聽了他們那么無關痛癢的話,看著他們無所謂的樣子,我反而更難受,他們為什么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安慰我幾句呢?從那以后,我再有什么心煩的事情都不會跟他們說心里話的,反正他們也不會不重視我的感受。”
對此,陳桂洪夫婦也覺得很自責。他們告訴記者,讓孩子比自己有出息,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他們自己省吃儉用,忙了農活忙雜活,就是為了供孩子上學讀書,舍不得讓孩子干一點活,什么都給孩子代勞。然而,平時未能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產生如此抵觸的情緒,這還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交通不便求學艱難
每逢周六的早上,剛過7點,高橋街道的王女士就要帶著13歲的兒子去城區參加英語補習班。今年,王女士給兒子在城區報了一個英語補習班,從那以后,每到周六,雷打不動,王女士都要陪著兒子進城學英語。
對王女士來說,自從給兒子報了英語培訓班后,自己變得更加忙碌了,特別是周末陪兒子進城學英語,讓她深刻體會到城鄉在教育、交通方面存在的差距。
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家庭,父母在孩子上小學、初中時會選擇送孩子去城里借讀,一些孩子甚至從一年級就開始去城里上學。但王女士沒有讓兒子去。用她的話說,就是:“男孩子太調皮,不放心。在城里上學一周回家一次,孩子在學校有什么壞習慣也發現不了。”但是,對于送兒子去城里學英語,她卻一點也沒猶豫。
“對于城里的家長來說,周末讓孩子參加興趣班、特長班是比較普遍的。而在我們農村,能讓孩子參加這類培訓班的家長還不多。”王女士告訴記者,除了經濟條件限制,農村交通不便利也讓家長卻步。農村孩子想參加興趣班、特長班,一般就要去城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會讓家長和孩子付出更多的辛苦。
“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耽誤一節課以后就不好補了。”王女士憂心地說,每周六都需要早起,這讓兒子萬分的不愿意。特別是現在這么熱的天氣,兒子都不愿意出門。但是,去城區上堂補習課不容易,王女士特別珍惜。每次學完回家,她都督促兒子反復閱讀、練習。由此也常常和兒子引起激烈的口角。王女士很希望城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能對等,這樣就用不著大人、孩子這么辛苦每周六都往城里跑了。
旅游愿望止步“成本”
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農村孩子的假期過得要單調一些,他們大都沒有旅游計劃,也不會去上課外輔導班,多數農村孩子會在家里看看電視、三五成群嬉戲、走走親戚、或幫助父母干干家務活。家住高橋街道的依依是黃巖某中學的高中學生,趙女士沒想到,日前,女兒向她提出來,“暑假能不能給我2000元錢,讓我和同學一起出去旅游?”趙女士當即給否決了,換來的是女兒幾天的悶聲不語。
“出去旅游是我很久以來的一個愿望。身邊的不少同學每到假期都會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到過的地方也可多了,還有幾個同學都出過國。”依依告訴記者,自己長這么大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杭州,而且還是陪媽媽一起去看病,去西湖的時候,媽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要這樣、小心那樣”,可她現在已經18歲了,她不愿意受這么多的約束。她想自己出去走走,增長些見識。
“以前去杭州,我想單獨去哪兒我媽都不同意,說她‘擔心’;可我跟著他們,好多時候覺得很沒勁。比如說去西湖邊玩兒,我想好好地看看西湖,可他們總讓我擺姿勢照相,就那一處湖面照了好多。我不愛照相,父母卻總是說,‘這個景有名,照一張,那個景不錯,照一張’。”依依說。
聽了女兒的話,趙女士覺得有些委屈,“出去旅游一次的成本太高,我們農村要培養一個孩子也很吃力,而且平時都要干活也沒時間帶孩子出去旅游。女孩子出門又容易吃虧,她現在社會經驗不足,我替她多想著點,她就嫌我嘮叨。我讓她拍這么多照片,也是覺得去一趟不容易,想讓她日后有個更美好的回憶。”
雖然,趙女士認為孩子沒有完全理解媽媽的“苦心”,但她說回過頭想想,覺得自己是有點過多約束女兒。“其實女兒從小就很自立,她在學習、生活上的一些事都不用我們操心。這次女兒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想會認真考慮,在保證她安全的前提下,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會滿足她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