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圖:洪潔
父愛是威嚴的,卻是那般的溫暖;父愛是木訥的,卻是那般明亮;父愛是深沉的,卻是那般的內斂……小時候,父親喜歡用胡子扎我們的小臉,和我們嬉鬧。長大后,相比涓涓流水般的母愛,我們卻容易忽視了猶如深藏在莽莽群山中礦藏一般的父愛。
時值六月,綠郁蔥蔥,我們又將迎來了一個“父親節”。“父親節”前夕,記者采訪了不同年代的幾位父親,他們的兒女或正牙牙學語,或正逢青春期,或已經步入社會工作……讓我們走近他們的故事,共同感受不同年齡段的父親,在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柴米油鹽中體會為人父的艱辛與偉大。并記錄下帶有明顯時代烙印的故事,作為一份特殊的“父親節”禮物送給這些父親們。
-本報記者吳熒淵
關鍵詞:苦
“80后”父親曾想過抽身逃離
“剛結婚時,我和老婆都認為起碼要先過上兩年的二人世界,再考慮生孩子,誰知道連自己都還照顧不好的時候,竟然不小心制造了個小生命,只好一咬牙,生!”6月10日早上,正抱著孩子在小區里溜達的盧瀟告訴記者,有了孩子才知道當爹不容易。
盧瀟1984年出生,孩子今年兩歲。“每天早晨5:30,比鬧鐘還準。一給她穿好衣服,吃了東西,就要出門,不然就鬧騰得很。”他告訴記者,剛有了孩子時連給孩子換紙尿褲都不會,半夜時孩子哭也不知道到底是該讓孩子撒尿還是喂奶,有段時間工作很累,睡著后沒聽到孩子的哭聲,這讓妻子很憤慨,說他“處亂不驚”。
“孩子意外的到來,擾亂了我原本的平靜生活。那會兒一天到晚被家里的5個女人圍著,一個女兒、一個老婆、一個媽、一個丈母娘、一個月嫂,攪得心神不寧,空氣中也充滿了奶粉與嬰兒便便的味道。我也曾自私地希望回到單身的日子。”盧瀟回憶說,妻子剛生下女兒時,自己曾有一種想抽身逃離的想法。他和妻子都是“80后”,談不上養尊處優,但從小到大都沒怎么吃過苦。可有了孩子,以前的逍遙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雖說照顧孩子的重任,差不多都是由家里的大人們負責,但“甩手老爸”盧瀟還是發現自己的生活在漸漸改變:那個喜歡呼朋喚友、通宵達旦揮灑青春的大男孩不見了;車上的搖滾CD換成了童謠300曲;超市賬單上,奶粉、尿不濕取代了香煙和零食。
關鍵詞:酸
“70后”父親變身“超級奶爸”
這個月,每天中午11點30分左右,“70后”的潘先生就開始坐立不安了。一到12點整,他就馬上關了電腦,立即抓起包包就往外沖。日前,在一次采訪時,潘先生尬尷地對著記者笑笑說,他馬上要走了,因為要去接放學了的15歲兒子。等他12點下班,兒子已經早就放學了,在教室里等他,所以他心急如焚。
潘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今年已經讀初三,馬上就要中考了。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比平時更注重兒子的營養和學習。每天中午和傍晚,他都要接兒子回家吃飯,保證兒子不接觸外面的飲食。另外,也不想其他同學影響兒子,讓其分心。“外面的東西衛生不好,他又沒有自制力,經常吃飯時間就胡亂吃,什么燒烤、冰激凌都吃,對健康很不利。”潘先生說,“而且即將要中考了,午休時間他還要在外面游蕩,不好好休息,讓我很不放心,所以只能把他接回家來吃。”
雖然每天接送、監督兒子學習很忙、很累,但對于他來說,最難的是兒子不配合自己。潘先生說,以前也都由著老人帶著、慣著、寵著,自己落個自在。最近幾年,可能是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他媽壓根管不住他,孩子還經常要跟他們唱反調。“我說東他要往西,我督促他學習,他就煩。有時候,我要是責罵他,他頂嘴的聲音比我還響,真不知道拿他怎么辦?”
關鍵詞:辣
“60后”父親“爸”氣十足
“我女兒脾氣大,平時就會犟嘴,只要她認準的事,壓根聽不進我們的話,氣急了我也會打罵她幾下,她就算哭也不肯認錯。”“60后”的毛爸爸告訴記者,他的女兒是“90后”,他和孩子在溝通中經常火藥味十足。
毛爸爸的女兒今年24歲,在廣州上大學,如今面臨大學畢業,關于畢業后工作城市的選擇問題,成了唯一讓他們交流不到一塊的話題。“我女兒啥都好,就是死心眼。”說起女兒,毛爸爸責備中帶著不少的自豪。“我女兒個子蠻高的,有1.68米,人瘦瘦的,性格也很好,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這不,在學校里談了個男朋友,還想畢業后和那男的一起留在廣州工作,我是不會同意的。”
“之前,我就覺得不太對勁了。春節回來幾天就要走,還說要回去看書考研。我看,人家孩子這個時候都回來開始找工作單位實習了。上次我對她說爸爸媽媽這樣都是為你好,你猜她怎么回我?她說你還是對我差點吧。我怕她以后后悔,不比在父母身邊,跟她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她說我給她灌輸社會陰暗面思想是一種罪。我說,要是我跟你說這世界是美好的陽光的純潔的你會信?你連父母都不認可,還會認可同學……”毛爸爸說,之前每次談話都不歡而散,現在女兒每次打電話回來,跟他媽媽聊得還是很歡的,就是不愿和自己多說或避開這類話題。時至今日,女兒幾乎已經鐵了心要留在廣州,妻子有時也悄悄落淚,家里老人每次問及也都唉聲嘆氣。
關鍵詞:甜
“50后”父親盼兒成家立業
老王生于上世紀50年代,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卻堅守著中國鄉村社會千百年來信守的純樸善良、厚道本分和吃苦耐勞。他告訴記者,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全國上下干勁十足,60年代他們又趕上自然災害。可以說,他們這一代人是經歷過許多磨難的一代,也塑造了屬于那個年代人固有的烙印———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謹小慎微。因此,一生都不會去冒險,所以這一生賺大錢的機會并不多。
而“80后”的爹們,大多都是這一年代生的人。“我們這代人只盼兒女平安、成家立業就好了。那時,眼見著兒子到了快結婚購房年紀了,但房價‘十調九漲’,我幾乎每天都睡不好,只能望房興嘆。從孩子出生、上學到現在,到底花了多少錢,我從來沒算過,也不知該從何算起,但孩子結婚購置房產需要很大一筆開銷,則是肯定的。”老王說,慶幸兒子很優秀,也很孝順,他堅持要靠自己,不讓父母包辦他的人生。現在兒子已成家,事業上也有所小成,這讓他無比自豪,心里也是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