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各社區,各辦公室:
進一步鞏固社區環境衛生整治成果,推進“多城同創”工作,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為社區居民營造一個更加潔凈、文明的生活環境。街道辦事處根據實際,擬進一步建立健全社區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組織領導機制
街道環衛保潔工作在街道“多城同創”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具體由街道創建辦負責日常監督管理和協調。街道城市管理所是各社區市容秩序整治和環衛保潔的直接實施單位,下轄城管隊和保潔服務公司,人員由街道直管和社區分管相結合,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各社區要充分認識加強社區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加強對環衛保潔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社區抓環衛保潔工作的領導小組,社區主任為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明確一名社區干部為專職環衛保潔管理員,具體分管社區范圍內的環衛保潔工作。
二、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工作責任機制
進一步明確環衛保潔工作的責任范圍和責任區域,按屬地管理原則,建立起街道、社區、小區共同負責的三級環衛保潔責任網絡,實現環衛保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街道一級負責全街道面上環衛保潔的管理和監督,直接管理模具城、高速公路便道等重點地(域)段的環衛保潔工作和封閉小區外街巷的牛皮癬清理;社區負責各社區區域范圍內的環衛保潔工作,協調好、監督好社區地域范圍內的城中村、封閉式小區的環衛保潔,直接管理開放式小區、背街小巷、非區環衛處保潔路段等區域的環衛保潔工作和樓道的牛皮癬清理;各封閉式小區直接負責小區范圍內道路、樓道、綠化帶、公共設施的環衛保潔(含牛皮癬清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標準落實機制
社區環衛設施和環衛隊伍是抓好環衛保潔工作的基礎,要花大力氣配齊配好社區保潔人員和社區環衛基礎設施,落實好相關的配備標準和工作要求。
1、環衛基礎設施標準。重點是垃圾箱和垃圾桶的配備。原則上,次街道應每100米左右設置一只垃圾桶,人流量大的街道應每50米設置一只;小區內應每20-30戶設置一只垃圾桶(箱)。設置的垃圾桶統一采用玻璃纖維材料,噴印“西城環衛”字樣,垃圾桶破損應及時更換,每半個月對表面清洗一次。已蓋垃圾箱要全面修理,統一標準、式樣、顏色,垃圾箱要每個月清洗一次。各社區要積極探索建筑垃圾處理機制,每一個社區可專門設立一處少量建筑垃圾傾倒處,修建一處大垃圾箱,進行明示,待積到一定量后統一由社區清理。
2、保潔人員配備標準。各社區要配足保潔人員,原則上應每6000平方清掃面積配備一名保潔員,重點路段每4000平方配備一名保潔員,人口稀少區域或商業氛圍不濃的次街道每8000平方配備一名保潔員。配備的保潔員由各社區自行招聘、自行簽訂合同和管理,但接受街道環衛保潔服務公司的統一業務指導,實行統一著裝、統一編號、統一持證上崗、統一垃圾車標識。
3、清掃保潔標準。保潔員實行全天8小時以上保潔,首次全面清掃應在夏季4:30-7:30、冬季5:00-8:00完成,不得過早或過遲,上、下午各巡回保潔一次以上。路面普掃質量要求達到城市道路四級質量要求,即無果皮紙屑、無土石雜草、無積泥堆積物,路面干凈、邊角側石干凈、窨進溝槽暢通干凈。遵守清掃保潔作業規范,垃圾現堆現收,不漏掃不漏收,并清運至指定的垃圾中轉站傾倒,不得掃入窨井、河道、綠化帶和空地內,綠化帶內不得有垃圾。清掃保潔三輪車要保持清潔,靠邊停放,不得阻礙交通,人離開三輪車不得超過50米。垃圾箱(桶)清運日產日清,保證垃圾箱(桶)不滿溢,如滿溢要增加清運次數。
四、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居民參與機制
積極組織動員居民參與到環境衛生保潔工作中來,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1、加強宣傳。各社區要通過發放宣傳單、進出黑板報、張掛橫幅標語及召開座談會等,廣泛動員居民參與,引導居民遵守保潔有關規定,形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監督管理好周邊的環境衛生。
2、建立全民清掃日制度。全街道確定每月第二個星期二為全民清掃日,各社區要發動社區居民、組織黨團員、志愿者開展集中清掃和清理衛生死角活動,動員社區范圍內的機關干部共同參與衛生活動,街道全體機關干部參與到各社區中。全民清掃日活動要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五、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設施改善機制
加大對環衛保潔的投入力度,每年街道要撥出一定經費改善環衛基礎設施。對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要實行項目化管理。每年年初和年中,由街道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定出重點環衛基礎設施改善內容,各社區根據重點改善內容申報詳細項目、資金概算及完成時間等,街道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討論確定后,下撥給各社區經費并由各社區組織實施,街道創建辦對各項目實行跟蹤管理監督和服務。各社區也要想方設法改善環衛基礎設施,通過發動居民籌集、向聯系部門籌集、建立居民認養綠化樹木機制等多種方法措施,進一步完善社區的環衛保潔設施。
六、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督促檢查機制
切實加強對環衛保潔工作的監督,構建全方位的監督網絡,廣泛發動各層次人員監督。嚴格環衛保潔的考核,對環衛保潔工作落實較好的社區給予獎勵。
1、建立義務監督員制度。各社區要專門聘請居民群眾或樓道小組長為社區環境衛生義務監督員,分片包干,每日不定時在各自所轄小區內進行巡視。監督員人數視社區實際情況而定,但每個社區必須在5人以上。
2、實行環衛保潔責任公示制度。各社區要以告示牌的形式將保潔范圍、保潔標準、保潔人數和監督電話在小區明顯處進行公示,封閉式小區由各社區督促落實好公示牌制作。每一個保潔路段要設置一塊以上公示牌,全方位接受群眾監督,引導群眾參與。
3、實行周督查、月檢查、季考核制度。街道創建辦要狠抓社區環衛保潔工作的督查管理,促使常態保潔上水平。每周抽查若干社區、若干地段,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整改;每月由街道創建辦對各社區環境衛生保潔情況進行檢查打分、排名,當月公布;每季度街道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各月檢查情況,確定季度考核結果,按封閉式社區和非封閉式社區兩類,分別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三等獎一名。
4、實行督查整改通報制度。街道創建辦在檢查、督查環衛保潔中,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要求,并以《西城街道“多城同創”工作督查通報》的形式通報,督促有關限期整改。整改情況納入每月檢查考核之中。對于區創建辦《督查通報》上通報或報紙、電視曝光的區域,各社區要積極整改,或配合辦事處做好相關工作,整改情況一并納入每月檢查考核內容。凡因社區自身工作不力原因而導致曝光或通報的,該季度不得評為一、二、三等獎。
七、建立健全環衛保潔的經費保障機制
在確保區政府下撥環衛保潔經費足額使用的基礎上,采取“街道財政補一點、有償服務收一點、多種方法籌一點”等辦法,保證有足夠的經費用于環衛保潔。
1、嚴格收費制度。社區居民衛生費由各社區統一收取,環衛保潔有償服務費用按誰服務誰收費的原則進行收取,收費標準參照區物價局下發的文件規定,收費票據統一采用街道環衛保潔服務公司的發票。收取的費用統一交由街道環衛保潔服務公司管理,由街道環衛保潔服務公司扣除稅收后全額返還社區使用,街道根據社區收取情況給予一定比例的工作經費獎勵。對各村、社、企業有關環衛保潔贊助費的收取,其中20%可用于工作經費。除獎勵外,其余必須專項用于環衛保潔。
2、建立審計核查制度。環衛保潔經費必須專款專用,每年街道創建辦組織財務人員對社區環衛保潔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計核查,凡發現移用等現象的,將對當事人作出嚴肅處理。凡因各種名目而討要的贊助款,都必須專款專用,不得用于發放社區干部福利及獎勵等。
3、落實保障獎勵制度。街道根據社區環衛保潔情況、衛生費收取情況等,每年分批撥給社區一定的環衛保潔經費,使各社區在環衛保潔上有更多的經費保障。同時,街道根據每月檢查和季度考核結果,獎勵社區一定的監督管理經費。每季度按考核分每分40元獎勵,其中季度考核一、二、三等獎的分別獎勵3分、2分、1分。獎勵經費可用于發放監督員、保潔員的補貼和福利等。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