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北宋時期,徽宗皇帝得了怪病,太醫院的御醫見了,個個搖頭膛目,束手無策。
徽宗的病越來越重,于是,詔請天下神醫,凡能醫好皇上的病,要金賜金,要官封官。
第二洞天的羽山觀道人范錡,從崇高山拜蘸回來,途徑京都,見了黃榜,隨手揭下,進見皇上,獻上兩顆太乙金丹。皇帝將金丹吃落肚皮,勿到兩個時辰,病就十成好了九成。
徽宗皇帝龍心大喜,要留范錡在太醫院任職,范錡一再辭謝,徽宗皇帝賜官賜金,范錡都連連謝絕了。
徽宗皇帝越發奇怪,問他有何要求,范錡說:“如果萬歲賜恩,讓我這山野之夫進皇宮御寶庫,開開眼界,就心滿意足了!
徽宗皇帝當然應允,令內官領范錡去游覽寶庫。穿過東林苑,進了御寶房,這里隋唐名畫,秦漢古鼎,金牛銀馬,珍珠衫,夜光杯……五顏六色,光彩耀目。范錡看著看著,發現左邊角落里,擺著上真玉佛和太乙劍,太乙劍右首還擺著一口鏞。見到這三件寶物,范錡又撫又摸,兩腳像鐵釘盯住,半步都不想走了。
這上真玉佛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四川青城山供奉之物,太乙劍是太乙真君生前佩帶的,都是祖師遺留的珍貴寶物。
徽宗皇帝得知范錡對上真玉佛、太乙劍和鏞非常喜愛,就將上真玉佛和太乙劍賜給他,但那口鏞,徽宗皇帝卻舍不得。
相傳這鏞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防止民眾造反,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剩下的銅鑄成一個鏞,經歷數不清的劫難,才保留下來。這鏞上小下大,有柄無鈕,柄旁有旋,踞能盤龍,四周有三十六個乳丁,間著云雷圖紋,似鐘非鐘,敲擊它,音響奇特。每當這鏞發出自鳴聲,天必下雨,是天下難得的國寶。范錡在鏞邊左撫右摸,戀著不肯走。徽宗皇帝眼珠一轉,捻著胡子說:“真人要是喜歡這鏞,朕賜給你,不過唯恐有失,路上只許你一個人帶走!
范錡明白皇上對這恩賜是口是心非,舍不得這寶,故意出個難題,他立即跪在地上,謝過恩,兩眼望著皇上說:“當真?”
徽宗皇帝笑著說:“君無戲言”。
范錡當即叫人將鏞抬到御花園,投入御井,手一揮:“去吧!”只見鏞在水面順轉三轉,倒轉三圈,就鉆入井底了。
徽宗皇帝驚得目瞪口呆,他有些不相信,派衛士護送范錡回道觀,暗底下指派他們去羽山觀查看鏞的蹤跡。
范錡回到羽山觀,叫人們去丹井抬國寶。眾人起初半信半疑,跟他到了井邊,井水平平靜靜,和平日一樣。只見范錡用手向井里一招,井里頓時一亮,井水便泛起波瀾,不一會,一只異光噴射的鏞便從水中冒了出來,眾人驚嘆不已,拍手歡呼。
徽宗皇帝得知這件事,連連喊奇,于是就賜范錡“真人”道號,撥重金擴建羽山觀。
范真人活了一百三十多歲,道成功滿,在他升天前幾日,羽山三件御賜寶物,終日長嘯,震得御寶樓瓦片都叮叮當當作響,十分嚇人。
范真人升天后,三寶物也呆勿住,平空起飛,出了窗口,上了屋頂,羽山觀里的道人見了,紛紛趕來想拉住。玉佛和寶劍已上了半空,只有那口鏞起飛遲,還在屋里轉著圈,有個矮個子道人見了,奔過去,死死抱住,鏞卻走著人,飛出了窗口。
羽山腳下民眾,見寶物飛升,跑著喊著,亂成一團,誰也沒有辦法拉住它。
半山有個放牛娃,聽說寶物最怕污物,急中生智,從地上抓了一把牛糞,向鏞打去,不偏不斜,剛好打在鏞頭上,鏞便慢慢墜落。從此,這件國寶便在第二洞天留了下來,直至今日,還留著供廣大游客欣賞。